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點擊香江:美企圖利用黃之鋒插手香港注定徒勞\黃娟兒

時間:2017-05-04 03:15:09來源:大公網

  美國意圖利用插手香港事務來牽制中國,這是其亞太戰略中的既定策略。因此,基於重大的利益矛盾,不論美國哪一位上任總統,也不論「亞太再平衡」或「戰略前移」政策是否仍然繼續,美利用各種因素去牽制中國均不會有大的改變。正因如此,黃之鋒、李柱銘之流利用回歸二十周年的機會到美國「作證」、攻擊「一國兩制」,也就可以理解背後的思維方式。可以預見,不僅是「聽證會」,未來仍然還會有各種其他的插手伎倆。然而,且不說黃李二人的「剩餘價值」還有多少,僅以這種赤裸裸插手中國事務的拙劣手段而言,就已經與普遍的香港社會民意相違背。或許美方樂於操縱黃之鋒之類的政治小丑,但可以注定的是,必將徒勞無功。美國如果無法準確判斷香港民意,最終只會重蹈四年前斯諾登事件的覆轍。

  美國的政治要全面去看。在涉華政策中,美國總統與行政當局處於主導位置,參眾兩院屬於次一級,還有一些所謂的智庫與游說團體則是外圍勢力。當前特朗普對華政策總體處於暫時的「共識」階段,雙方有足夠的溝通,不致出太大意外;國會議員為求「出位」,或者回報利益團體的資助,而鼓動對抗,這種情況不會減少。當然,差異的不同,並不代表根本利益的區別。國會與行政當局有一個「中國委員會」(CECC)的組織,以合作推動美國利益的最大化亦是其根本目的。

  此番黃之鋒與李柱銘等人到美國連場活動,絕不可能是「偶然」,而是一場事前半年前就已經策劃好的政治行動。今年初黃之鋒到美國見CECC主席盧比奧時,就已經有過類似的「合作」。而CECC舉辦「聽證會」,請「末代港督」彭定康、林榮基以及黃李二人,光看這一組合,其結論就可以知悉大概了。正如昨晚直播中所見,四人輪番攻擊中央政府與「一國兩制」制度。儘管其言論並無「新意」,但利用二十周年去破壞香港的和諧,意圖挑起新的社會對立,卻已是司馬昭之心了。

  進一步去思考,為什麼有這一場「聽證會」?實際上,當中固然盧比奧個人的政治野心,但當中還有一個更現實的政治目的,即利用這一機會去推動美國會盡快着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立法程序。

  要重新啟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已經在美國的政界炒作了許久,但一直未能成事。筆者早前曾撰文指出,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國會本身的複雜情況,以及這一法案並無法引起太多人的關注,並無任何緊迫性,一而再、再而三被排在立法時間表的最末尾。但是,與以往略有不同的是,盧比奧是共和黨的「新勢力」,有曾經參選總統的光環加冕,今非昔比,在黨內的地位、聲音已不斷得到加強,其個人政治野心也不斷加強。

  因此,盧比奧在被委任為委員會主席後,聯同科頓(Tom Cotton),以及民主黨參議員卡丁(Ben Cardin)決定重推《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可謂來勢洶洶。而與二○一四年的法案相比,此次版本並無本質的區別,最大的差異在於,引用了近兩年發生的一些事例如「銅鑼灣書店事件」等,並以此來作為「懲罰」香港特區及中國政府官員的依據。

  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重申一九九二年國會通過的《美國─香港政策法》原則,即支持香港的民主化及關注人權狀況,並且基於中港的自治程度有差別,美方將繼續視香港為有別於中國的體系。同時,恢復過去措施,要求美國國務卿在議案通過九十日內,提交有關香港民主發展的報告,並須每年提交直至二○二三年。

  最新的內容是:法案要求美國總統對涉及監控、綁架、拘留或強迫香港書商及記者懺悔的人士,實施制裁,包括凍結其在美國的資產,以及禁止入境美國。同時建議,曾參與爭取普選的非暴力示威的香港居民,不會被美方拒發簽證。

  顯而易見,所謂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不過是打着「人權與民主」的旗號去干預攻擊中國政府的荒謬法案,其本質絕非所聲稱的支持香港民主人權,而是要支持香港的極端勢力破壞香港的穩定、破壞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實質管治權。用另一種表述方式是,這是美國支持香港反對派的法案。

  美國當局,不僅僅是盧比奧所代表的保守派勢力,還包括美國務院東亞及亞太事務方面的「鷹派」官員,儘管負責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拉塞爾(Daniel Russel)已於三月初離職,但其早前制定的政策,正在繼續推進。這都是影響香港的重要因素。

  但不論如何,美國國內嚴重的權力鬥爭(總統與高級官員、總統與國會、國會內兩黨、黨內的惡鬥等等),都將令美國無法真正實現其預設的既定遏華戰略。而黃之鋒之流的政治傀儡,有如跳樑小丑,或許可以幫到資助他的美國政治勢力的需要,但要想有具體行動落實,可能性微乎其微。《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亦將重蹈上屆的覆轍。美國必須明白什麼才是香港真正的民意,粗暴干涉不僅不可能達到目的,更會進一步損害美國在華在港的利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