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大教育數據研究中心發表父母與子女溝通的調查報告

時間:2017-02-15 21:52:46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2月15日訊(記者唐曉明) 父母抽時間與子女閒談溝通,被視為子女成長的重要元素,但有不少家庭沒有善用晚餐時間,與學生討論學校生活,亦有家長以為自己與子女保持良好溝通,卻被子女認為只是表面的問候,不算溝通的方式。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數據研究中心調查顯示,父母與子女缺乏傾談,子女有機會成績變差,更易引起焦慮。


伍斐然(左)提醒家長,應投其所好,從子女有興趣的事入手,再查問有關學校生活。
 
  「食不言」的古訓受到挑戰。中大教育數據研究中心就家長與子女閒談、吃晚飯及討論學校生活的頻繁程度進行研究。根據2015年,一萬五千名考畢TSA的中小學生,和一萬二千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半數受訪的小三家長每月協助子女做功課平均只有一至兩次,認為與子女學業成績是否欠佳沒有關係,但如果家長與子女共晉晚餐和增加閒談,會為子女的學業成績帶來好處,對中文、英文和數學科表現均有正面影響。

  研究指出,八成至八成半的家長幾乎每天與子女吃晚飯,有5%至9%家長與子女共晉晚餐每月少於兩次,但只有59%至67%家長會每週一次或以上與子女討論學校生活,有33%至41%竟少於每週一次,可見兩方吃飯時間雖多,但少有傾談。調查指,缺少溝通,不但令子女有機會成績變差,他們不願意將情緒表達出來,時間一長,更易引起焦慮。

  負責調查的中大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直言,父母與子女同枱食飯多,但不時會「無嘢講」,「唔少家長無認真利用食晚飯的場合,有些家庭活動多多,但無進行有效溝通。」侯教授稱,和子女傾偈,與金錢和教育水平無關,是自己的個人選擇,父母應找方法在飯桌前多與子女溝通。

  研究又發現,子女認為「與父母閒談」的次數平均比家長所認為的少。中大教育心理學副教授伍斐然認為,結果反映家長與子女對閒談的定義不同,「有家長可能以為問問子女今日返學返成點就叫溝通了,但在子女眼裡卻可能認為這是表面的問候,不算溝通的方式。」

  她提醒家長,隨着子女年紀漸長,愈難與子女建立溝通,到踏入青春期更甚。她向家長提出一些建議,例如應投其所好,從子女有興趣的事入手,再查問有關學校生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