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乘車易」覆蓋香港智通四方

時間:2016-12-23 03:15:28來源:大公網

  圖:黃伯周(中)表示,運輸署亦正研究在交通燈控制行人過路處設置智能設施。圖左為運輸署高級工程師王偉光、右為運輸署高級運輸主任楊樂文

  發展智慧城市是全球趨勢,令城市宜居、年輕人有更多發展空間,技術亦可外銷,增加城市競爭力。政府正委託顧問就本港發展智慧城市制定藍圖,料明年中出爐。而交通運輸是城市不可缺少一環,運輸署近年推出不同措施便利市民,「乘車易」已加入泊車資訊,400套交通探測器預期在2020年安裝好,覆蓋本港八成主要幹道。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本港發展智慧城市,交通、運輸是智慧城市重要一環,運輸署近年亦陸續有新設備推出。運輸署總工程師(交通及運輸調查)黃伯周提到,因應本港人口老化,運輸署將推出不同智慧設施協助長者,包括「乘車易」手機APP(應用程式)長者版,採用較大型的字體、奪目的圖像以及提供語音搜查,「例如長者要去屯門大會堂,只要讀出(屯門大會堂)便可以找到路線,要長者寫字(搜尋),可能較繁複。」運輸署正與長者服務機構合作,供部分長者試用,預計明年初推出。

  運輸署多項措施便利市民

  黃伯周稱,運輸署亦正研究在交通燈控制行人過路處設置智能設施,當有長者需要過馬路,可延長過路處的行人綠燈時間,有關措施於政府今年初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及,現正進行研究。

  回應市民要求提高,運輸署高級運輸主任楊樂文稱,運輸署於九月推出的「交通快訊」APP,由科學園的培育公司開發,除了更新即時交通意外情況,也會顯示有關節慶活動、道路工程等交通資訊,信息發出後一分鐘,用家已能接收。運輸署七月時亦宣布,「香港乘車易」流動應用程式新版本新增泊車方面資訊,未來更有望與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合作,互通部分停車場資訊。

  黃伯周又說,運輸署已獲撥款於全港的主要幹道,安裝400套交通探測器,覆蓋八成本港主要幹道,剩餘的新界北部分路段,預計2020年將完成所有工程,「希望有了這些資訊,市民可更易掌握交通意外發生,因為路面有閉路電視,只需轉鏡頭去看看,部門可以做應變措施。」探測器所獲的資訊,將會透過「乘車易」應用程式發放予市民,提供更準確的預估乘車時間。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指出,香港擁有先進的科技基礎設施,對發展智慧城市有極大優勢,根據「亞洲雲運算協會」編製的《2016年雲就緒指數》,香港在亞太區排名第一。楊德斌認為,發展智慧城市須廣泛採用資訊科技,加上物聯網、雲端運算和大數據分析等科技的應用,為資訊科技界締造有利的營商環境,促進資訊科技人力資源、包括青年人才的發展。

  資科辦已委聘顧問公司,為香港制定智慧城市發展藍圖開展顧問研究,預期明年中完成,範圍包括政策目標和策略、發展計劃、管治安排、數碼基礎設施、開放數據共享、公私營協作模式等。

  政府業界學界須加強合作

  香港科技園公司智慧城市及綠色科技主管楊天寵認為,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優勢,在於本港大專院校擁有不同的人才及專家,他們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例如人面識別技術,是由中文大學研發,曾於公開比賽取得了好成績,獲全球公認。

  運輸署的「乘車易」手機APP正是由理工大學所研發的「土炮」。黃伯周指,「乘車易」概念於2000年萌生,當時手機還未有普及,先由網頁開始,運輸署到處「叩門」找最佳方案,最終與理工大學成功研發。他認為,推動智慧城市不能單靠政府,業界、學界亦須加強合作,利用人才和新思維,創造出新概念、新技術惠及市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