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經濟將更倚重改革「落地」/鍾春平 劉 誠

時間:2016-12-20 03:15:53來源:大公網

  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明房地產將弱化金融屬性/資料圖片

  十二月十四日至十六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其主線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還強調,二○一七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可見,改革將成為二○一七年中國宏觀經濟的主旋律,各類經濟政策的實施都不會離開改革這條主線。

  一、「四樑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改革從方案準備期步入深化攻堅期

  今年年初,中央深改組第二十次會議強調,全面深化改革頭三年是夯基壘台、立柱架樑的三年,二○一六年要力爭把改革的主體框架搭建起來。在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則進一步明確,主要領域「四樑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這表明,改革的主體框架已經如期搭建完畢,下一步改革將從方案準備期步入深化攻堅期。社會上也存在「檔多、落實少」的部分質疑聲音,而我們相信「四樑八柱」立穩之後,二○一七年及之後的改革將更強調深化、攻堅和落實,更多地回應社會訴求和民眾獲得感。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是最大的紅利。要實現穩中求進的目標,最終落腳點還是在改革上。會議強調,要按照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更好發揮改革牽引作用。我們可以預期到,二○一七年,三去一降一補、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房地產、國企等宏觀經濟的主要方面,甚至宏觀經濟政策本身,都會更多地採用改革的方式來謀取更長久的發展動力。

  供給側改革有實質性進展

  二、供給側改革會有實質性進展,突出振興實體經濟

  中央認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出路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

  不可否認二○一六年供給側改革取得了良好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去產能」過度依賴行政化舉措,很多地方不是去產能,而是去產量,導致去產能沒能真正形成一種平衡的動態的供求關係;「去庫存」沒有充分考慮地區差異,本欲降低三四線城市庫存卻拉動了一二線房價暴漲;「去槓桿」民企槓桿率降低了,但國企、地方政府平台負債率高企,等等。

  中國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二○一七年將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實質性進展。會議針對五大任務進一步提出攻堅方向,部署具體,重點明晰。「去產能」方面,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處置「殭屍企業」、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做好其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產能工作;「去庫存」方面,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去槓桿」方面,把降低企業槓桿率作為重中之重;「降成本」方面,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補短板」方面,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

  特別之處,會議將振興實體經濟列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要堅持以提高品質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二○一四—二○一六年在貨幣超發下房地產金融過度繁榮,與之相對應的是實體經濟產業空心化風險加劇。為了保持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會議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三、宏觀政策之中寓有改革深意,短期穩增長也可落實長期改革意志

  以往習慣於從需求側想辦法,靠投資拉動和增發貨幣來解決問題,但這一傳統的調控理念、方式和路徑是一種增長導向型的調控,已經難以為繼,例如貨幣發行和實體經濟增長率已嚴重不一致。事實上,中國化解經濟下行壓力,主要不是靠政策刺激,而是需要推進相應的制度調整與制度創新。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在政策中嵌入改革意志尤為重要。

  對於財政政策,會議直接強調了財政支出要與供給側改革相配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這表明,宏觀調控政策不僅自足於短期的穩增長,還要照顧到長期的結構改革,在短期的調控政策中貫徹落實長期的改革意志,要弱化短期增長的總量平衡,強化長期增長的結構均衡和升級。

  首提貨幣政策「穩健中性」

  對於貨幣政策,此次會議延續了權威人士年中在人民日報的論調,強調貨幣不能過於寬鬆,「調節好貨幣閘門」、「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大水漫灌可能帶來一時的股市、樓市或大宗商品的大漲,可能取得暫時的高增長,但是與長期結構調整的改革精神相違背。同時,會議還指出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與以往不同增加了「中性」的說法。事實上,「中性」相比以往的「穩健」有更強的經濟理論支撐,中性特指不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言下之意二○一六年的「脫實向虛」必須遏制,相關的經濟風險必須防控。

  還要指出的是,穩增長在二○一七年經濟工作中地位有所下降。二○一五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一六年變為「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調整了改革和擴大需求的順序。需要強調的是,這不僅是改革與增長地位的對調,而且是政策協調性的增強,要在宏調中落實改革。既要做好短期風險防範和應對,也要更加注重挖掘中長期增長潛力,既要擴大總需求,也要改善供給品質。

  四、與「去槓桿」相一致,金融改革主要工作是控風險

  二○一六年,中國經濟增長路徑呈現「債務—投資」驅動模式,央行增發貨幣、財政發債、地方發債和PPP的債務融資方式明顯,並且資金主要流向央企、地方投融資平台和地方國企,投資於鐵路、公路等傳統的過剩產能行業而非創新型的高科技行業,投資效率低、債務風險累積。會議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着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可以預見,依靠發債驅動國有部門高投資的模式在二○一七年難以持續,更加健康、高效和市場化的民間資本的投資活力將得以釋放,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五、房地產弱化金融屬性,建立穩健發展的長效機制

  二○一六年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價同比增長超過五成,地王數量和金額也屢創紀錄。居民信貸超過企業信貸水準,顯示出經濟「脫實向虛」的危險信號。此次會議特別強調了房地產的住房屬性,指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並提出了「管住貨幣」、「增加土地供應」等多種應對舉措,有利於扭轉宏觀經濟對房地產業的過度依賴和房地產市場嚴重分化格局。同時,不同於以往只是應急之策或權宜之計,會議指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有利於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穩健發展。

  六、混改是國企改革的突破口,注重保護企業家精神

  當前,國企改革尚未達到理想效果。一方面,改革的正向激勵不足,國企高管「求穩」心態較普遍,具體舉措缺乏突破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由於對中國未來經濟形勢、國企出讓股權的收益能力、國企治理結構的嵌入程度等方面存有顧慮,民間資本實際參與混改的熱情低於預期。為此,此次會議特別強調,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邁出實質性步伐。會議還對產權、企業家精神的保護提供了承諾。同時,在黨員幹部積極性問題上,指出「健全正向激勵機制,促進幹部創造性開展工作」。所以,二○一七年的國企混改將會更有魄力、更富創造性地作出更多實質性舉動。

  鍾春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誠,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