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下任特首應重視中產焦慮/姚榮銓 姚 姚

時間:2016-12-20 03:15:53來源:大公網

  選下一任特首有了新加的一個標準,即具備駕馭複雜形勢的能力。另外是三個老標準:愛國愛港、良好管治能力及港人接受。

  過去幾屆特首是按三個老標準選出來的,是否他們治理香港都甚佳呢?二○○三年爆出五十萬人參與的「七一大遊行」,有人說這是「塑造為一次中產階層的集體反抗」。香港的中產階層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冒出的,八九十年代是其黃金發展期。據二○○○年香港特區政府統計,中等收入的專業和管理人員約佔三分之一,超過一百萬人。加上他們的家庭成員,估計有三百萬人左右,佔全港人口百分之四十。

  現時中產問題更嚴重

  這個百分比數只是新中產階層(以技能、學歷、文憑為取向的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並未包括老中產階層(自營業主),在本港把老新中產階層合併計算,無疑是個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社會」。講民生問題,或者講代表大多數人的民意,特首及特區政府就是要首先為這個中產階層溝通好、團結好、服務好才是。今年五月初,本港主流媒體大公、文匯先後刊出《62%中產死頂壓力瀕爆煲》、《港屋租「高水準」,中產最慘》這些觸目驚心的報道。可見至今對於中產階層的問題不是重視、解決了,而是依舊忽視而且更加嚴重了。

  國際也公認,中產階層崛起有利於社會穩定和諧。其實,習近平早在主政浙江時就說過,「必須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使社會收入結構由高收入者很少,低收入者很多的金字塔形,轉變為中等收入者為主體、高低收入者佔少數的橄欖形」。因為這樣既能真正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又能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從而確實保證了社會和諧穩定。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決定中,更專門提到全國須「逐步形成橄欖形分配格局」,習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請注意,擴大橄欖形分配格局、壯大中產階層,是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關係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從「中產階層集體反抗」到「62%中產瀕爆煲」,幾位特首和幾屆特區政府,對擴大橄欖形分配格局和壯大中產階層,都盡心盡力盡責了嗎?香港在回歸前已經形成了橄欖形社會,中產階層早已崛起。

  再說那新加的一個標準:具備駕馭複雜形勢的能力。也就是能應對愈演愈烈的「反中亂港」的一小撮。眾所周知,中產階層不論中外,一般說來都是較為溫和、平靜、理性的,在政治上並不偏激,認同社會秩序,遵守法制,追求公平和諧,就是有點自顧自,「只掃自家門前雪,不顧他人瓦上霜」。

  團結中產遏制「港獨」

  近幾年那些極端自私自利的偽善政客和極端無法無天的幼稚憤青,搞「拉布」「佔中」「驅蝗」「港獨」,行極端路線和幹禍國殃民的勾當,本港中產階層非但沒有盲從其無理取鬧,反而由沉默開始發聲、投票,甚至敢於上網參與「反獨百萬聯署」,讓那些極端暴徒、賣國漢奸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今日「一國兩制」在港沒有「覆舟」,除了有「一國」作堅強後盾,有以愛國愛港者主體依法治港,還有一個深厚的要穩定求和諧的中產階層社會的基礎。

  筆者認為,新特首不僅要能駕馭複雜形勢,還須能弄懂弄通香港的重大港情是「橄欖形社會」,得到中產階層擁護信任,方能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真正維護好本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

  令人遺憾的是,幾位老特首和幾屆特區政府對於本港最大港情、最大民意和「一國兩制」偉大實踐中最該去探索創新的問題,似乎都沒有牢牢「牽着牛鼻子」。回過頭來說三個老標準,沒有做好中產階層的深入溝通,缺乏廣泛共識、真誠團結,很難說這樣當選的特首能被「港人接受」,有足夠「良好管治能力」。當然「愛國愛港」是不折不扣的,否則中央是不會批准的。當前有人妄想「造王」,即使夠票,中央是會嚴格把好關的。

香港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秘書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