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讀板蕩之詩 見香港之局/宋小莊

時間:2016-12-20 03:15:52來源:大公網

  二○一四年十一月九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在北京出席亞太經合會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以唐太宗《贈蕭瑀》詩贈梁振英。詩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知者必懷仁。」詩有勵志、勸勉、嘉許和警惕之意。

  此詩不難理解,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極其有為的君主,連隋朝外戚蕭瑀都能團結在其麾下,並經歷考驗,得其贈詩。該詩說明在亂局中才能知人論世,強調了誠智勇三者的重要性,其中誠最重要。誠既是哲學的範疇,也是倫理學的範疇,還是政治學的範疇。在政治上,「誠臣」是飽經憂患、見識非凡,但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的老實人。唐明皇時人趙蕤《長短經》曾討論過聖臣、大臣、忠臣、智臣、貞臣、直臣六種官員的分別,可能受此詩啟發,也未可知。

  至於智勇兩者相比,唐太宗認為,懷有仁德之心的智者,比缺乏仁義的將軍更為重要。該詩用「疾風知勁草」的起興筆法,借用「板蕩」的典故,講出救世、治國、理政的哲理,很有情感,也很工整,《佩文韻府》有載。詩以言志,在古代君臣之間,如無交情,彼此缺乏信任,很難寫出這樣的詩句。此類贈詩,史不多見。雖與傳誦千古的名篇名句,仍有不逮,但足以傳世,足以警戒。習近平贈此詩的心境,可能與李世民相近,並非純屬雅興。

  集思廣益走群眾路線

  然而,對「板蕩」一詞,論者多指混亂的時局,而未指出這是兩首詩歌的篇名,也沒有做出分析。《詩經》「板蕩」之詩,提供治國理政的用人智慧。古人讀書始於蒙學,並不浮躁,李世民當然讀過《詩經》,可能還反覆吟誦過板蕩之詩。但在中國,論者恐未讀過,讀過者恐未從政、論政。但相對而言,古代經史子集,提供經世致用知識較多,內地讀中文的,比外國讀英文的,從政比率較多。北宋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也是傳統文化之魅力所在。讀傳統文化的,比讀西方政治學的,可能更懂政治。儘管梁先生因為家庭的原因不準備競選連任,但《板》、《蕩》之詩,有志服務於「一國兩制」的行政長官均當讀取。

  《詩經》是我國最早詩歌彙編或總集,編撰者是孔子,其中有沒有孔子自己寫的作品,不得而知。詩經的分類或題材,就是風雅頌,「風」就是來自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歌謠,「雅」是西周王畿詩歌,分為大雅、小雅。「頌」是指《魯頌》、《周頌》、《商頌》,就是不同的宮廷樂歌。大雅之中,有兩首前後相鄰、內容相近的詩篇《板》和《蕩》,傳為諷諫周厲王之作。每篇八段,每段八行,每行四個字,個別五個字,相當整齊,講究修辭。由於篇幅所限,僅對「板蕩」之詩的若干金句做出簡評。例如:

  《板》詩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出話不然,為猶不遠。」「板板」指不正常,「卒癉」是勞累痛苦,「猶」指為政。這段話的大意是,君主施政,務必慎重,深思熟慮,講究效果,不能乖戾,隨意行事,否則就很難辦。

  君主施政,務必講究方法方式。《板》詩云:「辭之輯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輯」指緩和協調,「洽」指和諧,「懌」指政令敗壞,「莫」指病。這句話的大意是,任何政策都要考慮是否為人民所接受,要有可行的、可以被接受的說法,不能一廂情願。

  為政務必集思廣益,走群眾路線。《板》詩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芻蕘」指割草打柴的人,對這種人,都應當諮詢到。如聯繫到香港,則香港的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應普遍徵詢意見,不要紙上談兵。

  人在做,天在看,為政、執法不得視為兒戲。《板》詩云:「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戲豫」是指娛樂,「馳驅」是指放縱。老天是會發怒懲罰的,是會變化調整的。勤有功,戲無益,凡事都要認真,一絲不苟,才能得到較為圓滿的結果。

  《蕩》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指奢、多,凡事開始做比較好,其後就發生變化。香港媒體最近經常評論「初心」,對「一國兩制」的問題,也要維持初心,有始有終,善始善終,不能虎頭蛇尾。但維持初心,也不能一成不變,社會是發展進步的,人們也要與時俱進。

  堅守法治吸取經驗教訓

  要注意領導素質與施政團隊的關係。《蕩》詩云:「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爾」指你,「不明爾德」與「爾德不明」是同一個意思,強調如君上德行不明,則左右近侍、三公卿士將無賢德之人。這種情況,古代如此,當代也一樣。

  即使人才有時匱乏,也要執行早已建立的法典。《蕩》詩云:「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匪」指不,「不時」指不及時,「舊」指殷朝先王的法制,「老成人」指德行高尚的老臣。這句詩對香港尤有特殊意義,「一國兩制」就是保留原有的法律制度基本不變,不論是否還有德行高尚者,有關法律均當執行才對。

  要注意深層矛盾,時刻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蕩》詩云:「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顛沛」指樹木倒伏,「揭」指樹根蹺起。外表上枝葉沒有問題,但根本已無可救藥。西周王畿,周人亦稱為夏。「後」泛指君主。古代詩人已經注意到,枝葉繁茂但樹根腐爛,也可能隨時傾覆,警惕世人不但要吸取前代的經驗,猶要重視當代的教訓。

  「板蕩」之詩,有些金句已成為漢語成語,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從「板蕩」之詩的分析也可以推斷,唐太宗引此詩,並不單純作為典故,而是希望從西周王畿之詩引起救世、用人、治國、理政的注意,吸取隋代管治昏聵、驕妄、邪僻的教訓。對「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而言,要在香港基本法的旗幟下,在「去殖民地化」的基礎上,借鑒資本主義的法律制度,管治好香港特區。

  文學博士、法學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