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廣彩人嘆求存難求傳更難

時間:2016-12-14 03:15:23來源:大公網

  圖:譚志雄在空餘時,還是鍾情於畫一些最傳統的廣彩圖案

  「廣彩,顧名思義就是廣州彩瓷,是一種外銷瓷。」粵東磁廠老闆曹志雄不厭其煩地介紹着廣彩的歷史和由來。對於當年的輝煌,他亦如數家珍,「港督麥理浩之妻、英軍三軍司令,香港不少大酒店、大銀行當年都是我們的顧客。」作為瓷廠第三代傳人的他,一生都忙碌於經營這家「祖傳」的彩瓷廠。走過88年風雨的瓷廠,見證了廣彩在香港的興衰變遷,成為香港碩果僅存的彩瓷廠。

  上世紀二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商機處處,曹志雄祖父便在九龍城創立了香港第一家廣彩瓷器廠「錦華隆廣彩磁廠」。曹說,上一輩人指三十年代瓷器廠有三百多名廣彩師傅。「爺爺那年代的廣彩大師傅,畫龍就畫龍,畫雞就畫雞,各有專長。」

  朝鮮戰爭後 港變世界工廠

  一九五三年朝鮮戰爭後,美國對中國貨品實行禁運抵制。當時所有中國產品都不能出口美國,香港就變成了世界工廠,「香港製作」因而一枝獨秀,當時出口美國的瓷器都必須印上「日本瓷器 香港製作」信心保證的印記,才能申請證書到美國售賣。六十年代又逢中國文化大革命,許多廣州的師傅紛紛撤逃來港,曹生的父親「來者不拒」接收這批師傅,粵東磁廠就此迎來了第二批優秀的廣彩人。

  「六十年代廣彩師傅人工不算高,但是包食包住,包一日兩餐,那時候學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的工作。」憶起當年,曹志雄不禁露出笑容說,那時曹家三代已有二十多人,再加二十多名工人,部分工人又有家庭,整個廠近百人,每日大家都一起吃大鍋飯,好不熱鬧。當時經濟條件差,廠又開在山上,粵東便請了一個廚師,免費包工友午、晚兩餐。「那時沒有電飯煲,伙頭就用一個三十六吋到四十八吋的大鐵鍋,每天一個湯三個餸。」

  初入瓷廠學習經營的曹志雄正值讀大學,課餘接手家族生意。「最初入廠就是打雜,幫手搬嚇嘢,拆嚇瓷器,接待客人。」因他懂得英文,當時瓷廠多與洋行買辦做生意,他正好做翻譯。

  七十年代美禁運 彩瓷業受創

  生意場上多變數,進入七十年代,美國發生飲用墨西哥瓷器盛裝的果汁中鉛毒事件,因而對進口瓷器的鉛含量訂立規定,一隻盛器的鉛含量不可超過萬分之七。曹志雄說,那時許多廣彩瓷餐具均被禁運,或打回頭,香港彩瓷業損失慘重。「手畫瓷器的鉛含量次次不同,每隻都要驗,驗一隻要六百蚊,賺的錢還不夠化驗費支出。」雖然出口成本增導致美國市場大減一半,但曹仍能笑笑說:「都係勉強有生意做,可以叫艱苦經營。」

  八十年代仿古瓷興起迎第二春

  所謂禍福相依,八十年代仿古瓷興起,挽救了正值低潮的彩瓷業。「製作一個碟子只能賣十蚊、二十蚊,製作一個仿古瓷時間又差不多,又不用擔心鉛含量,還賣得起價錢,出口量就更加大了。」說起那個年代,曹笑瞇瞇的拿出他收藏的「訂單集」,一一介紹他的「大顧客」,最出名的還要數當年港督麥理浩的夫人。他說,一開始是麥理浩夫人的管家經常來他這裏買瓷器,一九七五年麥理浩夫人經管家介紹親臨粵東,希望師傅能夠按康熙年間的舊青花圖案做一套大餐具。

  國家改革開放,很多瓷廠都搬到潮州和廣州,粵東選擇留守,曹志雄說:「呢度有好多工友一路照顧開,而且生意還夠做。」然而時代的大潮不可逆轉,粵東在香港一路退守,自一九八五年搬至現址九龍灣工廠大廈。他直言香港地價貴,人工也貴,他可以在香港做下去,也是因為這個廠是自置,成本大減。「做企業當然希望一路擴充,現在年紀大,沒有這麼大的魄力去做,就做到他們(廣彩師傅)退休。其實他們想退休都可以退休啦,都到了年紀,不過他們鍾意以廠為家。」

  祖業後繼無人,曹志雄唏噓不已。他笑言女兒大學畢業後,曾經在廠裏試打一個月工,覺得辛苦就放棄了,「在廣東呢,如果你做出了名,就是省級工藝大師,你做的東西是值錢的,在香港永遠都是一個工匠。」短短的話,載滿無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