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青山醫院圍牆沒有了 歧視漸消

時間:2016-12-04 03:15:14來源:大公網

  圖:醫院正門前的石牌成為市民打卡熱點\大公報記者袁碧盈攝

  大公報訊 (記者 袁碧盈)「一聽到要入青山醫院,當時好抗拒,怕被負面標籤」,曾在該院治療抑鬱症的阿芳坦言,透過電視、電影,對青山醫院的印象向來負面,覺得一入去會被標籤有病,但住院後發現並非如想像般負面,她慶幸獲醫護悉心照料,走出「徬徨」。青山醫院昨日舉行55周年開放日,希望消除大眾對精神病患的誤解及歧視,全日吸引超過7000人次參觀。」

  阿芳憶述,2007年因家庭問題,情緒難以控制,經常失眠,當時自己似「沒有靈魂的軀殼」,影響家庭關係。

  「與沙對話」 表達內心世界

  後來她轉介入青山醫院治療,從抗拒到接受,花了一年時間。三年前,她參與該院社區精神科服務部門的沙畫班,透過沙畫抒發情緒,釋放壓力,形容自己「好似與沙對話」,鼓勵正面思考。

  隸屬醫院管理局新界西聯網、精神科服務之康復進程及質素服務改善委員會召集人林碧荷稱,青山醫院於2011年9月將「康復進程」服務為定位,講求個人化生命的發展,發掘患者潛能,建立目標。除了藥物治療,病人的個人康復也很重要,例如推行各種活動,包括2014年開始舉辦沙畫班,以及好「相」講故事,讓病患表達內心世界,增強信心,康復後重投社會。

  為讓病者得到情緒、社交、環境及實質支援,青山醫院亦聘請五位朋輩支援專家,讓康復者以「過來人」身份支持患者。今年二月加入青山醫院的Jay,原本任職翻譯員,工作量極大,去年初更患產後抑鬱症,「半夜會扎醒,甚至勁喊,兩個月瘦咗廿磅」,她歸咎於工作壓力和身體毛病,負面情緒嚴重,抑鬱至「初生女兒對我笑,我都唔識笑」。

  過來人寄語有事盡快求援

  Jay說,丈夫也受到影響,每當她情緒爆發,丈夫便丟下工作跑來照顧她。她察覺不能再拖延,立即求醫,經轉介往沙田醫院,治療六個月後康復,然後轉工。她希望透過自己患病經歷,讓病人知道「精神病唔係咁可怕」,寄語病患者有事要盡快求援,才有康復的機會。

  青山醫院於1961年成立,是全港歷史最悠久的精神科醫院,昨日舉行開放日,參觀人潮不絕,醫院內到處人山人海。第一次參觀青山醫院的謝小姐稱,原以為青山醫院環境與其他醫院不一樣,參觀後發現青山醫院原來環境優美,令她對精神病患有正面睇法。

  小時候曾參觀青山醫院的區小姐,帶着四歲女兒舊地重遊,她說醫院今昔變化很大,「圍牆沒有了,病院設施位置都有不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