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家訪護士照顧病友整個家

時間:2016-11-16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家訪護士、佛教醫院註冊護士洪淑華(右)到病人陳玫瑰(左)家中探訪/大公報記者張琪攝

  「家」在人脆弱時總會帶來溫暖與力量,不少病友都期望,人生最後的日子可留在家中與至親度過,家居醫療支援幫助病友解決這一難題。天性樂觀的79歲陳婆婆,去年底確診腸癌,病情穩定後,返回家中療養,與家人共享天倫。有專職家訪護士表示,晚期病患者承受病魔長期折磨,情緒起伏如「坐過山車」,照顧他們的家人也承擔不少壓力,需接受專業指導。/大公報記者 張琪

  家訪護士上門家訪癌症病友,可為病友進行簡單的身體檢查,免卻他們的舟車勞頓之苦。79歲的陳玫瑰,去年12月發現患大腸癌,需緊急入院,今年四月從佛教醫院紓緩醫學科出院,返家療養。玫瑰與丈夫居住,院方安排護士平均每周往玫瑰家中,玫瑰說,護士會了解她的飲食、服藥、換藥狀況,院方並設有24小時電話專線,她若感到不適,可在最短時間內安排覆診,「較一般求診時細心很多,還可以問到很多平時問不到的護理方法」。

  玫瑰出院後,堅持盡量自己照顧自己,包括手術後留下的「人工腸造口」,她說「姑娘(家訪護士)每次到來,都檢查造口附近的皮膚,經常讚我keep(保持)得好」。她稱過往很喜歡到區內的老人中心打麻將,患病後,出街次數明顯減少,但仍不時與子女外出用膳,共享天倫樂,她坦言:「不怕死,只是怕在死前非常痛苦。」

  了解病人臨終意願

  玫瑰的家訪護士、佛教醫院註冊護士洪淑華稱,隨着本港人口老化,罹患癌症或非癌症的器官衰竭病人愈來愈多,家訪護士到訪期間,會為病人進行全面評估,因應病人及家庭的個別需要,提升病人的自我照顧能力,教導照顧者的照顧技巧。她又大讚家訪護士與內科護士的工作截然不同,家訪護士可透過對病人藥物、飲食的指導,減輕照顧者的壓力,「內科護士照顧的病人流動性大,純護理,跟足醫生指示就可以,家訪護士則是照顧整個family(家庭)」。

  洪淑華稱,與老人家交流,和與年輕人不同,有些長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實病情,護士交流時更需注意措辭,留意他們的身、心、社、靈各個方面,在言談間了解病人的臨終意願,希望病人得到合適的治療服務,「病了,不是住醫院就可以解決問題,更需要知道是如何照顧病人」。

  面對病魔,最難接受的一般是40至50歲的中年人士群組,他們往往還牽掛着財政、家庭等問題,「比起年長者,年輕一代較難接受自己正面對死亡,我們會盡量安撫他們,避免令他們感到困擾」。

  助家屬處理身後事

  洪淑華透露,曾有一位40多歲的肝癌女病人,離異後獨居唐樓劏房,既沒有將病情告知家人,也沒隨身帶着手機。有一次,洪淑華按預定安排,往她家中探訪,敲門後無人應門,她擔心發生意外,最後發現女病人原來是返回內地鄉下。洪說,那位女病人在末期時,曾出現嚴重肚脹,行動不便,根本無法自理生活,「我們只可以在探望她的時候,買飯盒、水、乾糧給她儲存,讓她在肚餓的時候有食物」。

  洪淑華不僅照顧該位女病友的身體,更開導她的心靈,協助她重新聯絡在港的舅父。該位女病人不久後就離開人世,洪協助其舅父處理女病人身後事。

  面對了一場場的生離死別,洪淑華說,並沒有為此灰心沮喪,反而是在與病友的交談中,被他們對生命的感悟所觸動,「希望他們(病友)在離開時,遺憾少一些」。

(之二:家訪護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