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脈磁激」新治療方法 醫治中風病人

時間:2016-11-16 00:22:47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11月16日訊(記者郭艷媚)香港中文大學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表示,香港每年有1.2萬人中風入院,當中有3000人因中風而死亡,中風患者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殘障,而腦缺血和腦細胞死亡,是導致身體殘障的主要原因。

  黃家星續說,為幫助中風患者復修腦部功能及促進身體機能痊愈,研究出一種「脈磁激」治療方法,包括「體外反搏法」、「爆發式磁刺激」和物理治療三種,希望治療方法混合使用時▉達致/達至(目標)▉全方位治療的效果,他解釋,「體外反搏法」只需要病人平躺在床上,用三對氣囊袋捆綁在病人小腿、大腿和臀部進行按壓,目的是把下肢的血液補充到大腦,此法能令病人大腦血流增加9%,而「爆發式磁刺激」則用600個脈衝激發大腦細胞,磁信號可以透過顱骨刺激到大腦神經,令大腦運動,最後再配合拉筋、伸展等物理治療,整個療程需要10日,每天做60分鐘的「體外反搏法」和3分鐘的「爆發式磁刺激」,再配合恆常的物理治療。

  黃家星表示,新療法屬先導性研究,在2014年開始啟動,已為17名中風病人治療,目標是為80名病發3▉週/周▉內的缺血性中風患者治療,目前還有60個位置,有需要人士可致電26323856查詢。

  全球每六人有一人有中風的機會

腦神經科專家黃家星與余女士

  全球每六人有一人有中風的機會,15%至30%患者會有身體殘障的後遺症。全球首位華人獲「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的腦神經科專家黃家星,首創「脈磁激」新治療方法,結合三種療法,包括按摩腿部供血給大腦,利用磁力信號激發腦神經單元,並配上物理治療。

  60歲的中風患者謝先生表示,2014年中風,當時毫無先兆,右手右腳突然不能動,去醫院診斷證實「右邊中風」,醫生建議做新治療法,他抱着嘗試的心態接受,「第一次上反搏床自己訓唔到上去,要姑娘幫手」,做「體外反搏法」時覺的很舒服,類似血壓計,然後再去隔壁的房間做「爆發式磁刺激」,療程結束後,右手從完全不能動,現在可以寫字,「我相信如果沒有新療法,我隻手應該9成好唔翻」。

  71歲中風患者余女士表示,2012年發現左手左腳中風,曾經嘗試針灸但不果,通過10天的新治療法後,效果明顯,從左手完全不能拿東西,到現在左手可以寫字,剪花草,甚至煮飯,覺得心情輕鬆了很多。

  黃家星獲「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

  華人較容易中風但原因不明,獲獎華人黃家星當年發現,東方人的腦血管較歐美人窄,容易在血管裏形成微小血塊,堵塞血液的流通,造成中風。

  每兩年舉行一次的世界中風組織,上月頒「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給黃家星,表揚中文大學在過去近二十年對於亞洲人中風研究的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於1998年發現腦血管收窄,亦稱「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為華人中風最主要成因,2002年,黃家星與團隊指出「中風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是由於微栓子在動脈中流動而形成,2010年,一個由中大領導的全球跨中心研究證實,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有助減少輕度中風患者在腦血管內循環的微小血液凝塊數量,現已被臨床應用,大大幫助了中風病人。

  血友病人容易在輸血時感染丙肝

  血友病人容易在輸血時感染丙肝,肝臟科專科醫生稱,新治療方案有助清除丙肝病毒,減低併發肝硬化的風險,無副作用。血友病會主席稱,公立醫院目前有為晚期丙肝患者提供新的口服藥物,其他患者可向慈善團體尋求藥物資助。

  香港大學榮譽臨床助理教授及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畢耀權引述一份於2011年有關血友病的研究指出,直至2011年1月,共222名血友病患者於公立醫療機構接受常規治療,當中約100名患者同時受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佔45%,而過去18年,共有12名血友病患者在本港死亡,有9名患者死於暴發性敗血症,另有2名患者死於與丙肝相關的肝硬化,可見丙肝在血友病患之中,十分普遍且危險性極高。

  香港血友病會主席林漢威表示,血友病和丙型肝炎混合病人可向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申請藥物資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