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簡單單單在草地上玩耍,也令一家人滿足快樂
快將七歲的陳詠寧,臉上總掛着天使般笑容,但她自小發展遲緩及缺乏語言能力,不足兩歲時更被確診患上罕見「天使綜合症」。當得悉女兒患上不治之症,爸爸陳頌慈(Joson)及媽媽吳芷樺(Joe)倍感沮喪及無助,Joe最擔心日後無人照顧女兒,甚至想過抱住詠寧跳下去,一同返回天家,猶幸丈夫在旁支持,從絕望邊緣拉她一把,夫婦同心走出低谷,堅強面對未來。這對夫婦更以病患家長第一身,成立本港首個「天使綜合症」組織,喚起社會對此病關注,盼集結每個角落「小天使」互相扶持,讓一班「小天使」知道並不是「孤單一個」,希望為社會注入正能量。/大公報記者(文)劉家莉(圖)黃洋港/受訪者提供
轉身、學爬行、牙牙學語,是每個嬰兒成長階段,亦是每個新手父母期待畫面,但Joson和Joe看着詠寧成長路就有血有淚。2009年出生的詠寧,足月、順產出生,媽媽亦做足一般產檢,但詠寧出生後好像與其他嬰兒有所不同。Joson和Joe憶述,詠寧大概六個月不但仍然未能轉身和坐穩,且未能通過母嬰健康院的定期檢驗,故懷疑是發展遲緩,之後詠寧獲轉介到小兒腦科、骨科及物理治療等專科尋因。詠寧未確診前,夫婦倆相當無助,一整年間帶着女兒四出檢查,針灸、中醫、脊醫等另類治療都試過。直至Joe意外懷有第二胎,醫生擔心第二胎都出現問題,才提前進行基因檢測,結果確診詠寧罹患了「天使綜合症」。
醫生告知不可治愈
當醫生告知他們此病不可治愈時,夫婦倆腦袋一片空白。Joe說「從來都沒聽過此病,好似大件事好嚴重,當知道是不治之症,感到十分沮喪,當時擔心萬一日後我們不能照顧她時怎麼辦?更打電話四出尋找宿舍。」她又說,「當時意外懷有第二胎,但面對詠寧患病,親人也曾擔心我們面對的壓力問題,勸我考慮放棄第二胎。」幸得到丈夫支持,陪伴面對所有挑戰,於是認定兩個小朋友都是上天賜給的禮物,誰也不能放棄。
一般小朋友大概半歲學爬、一歲已懂得走路,但「天使綜合症」患者智商、活動和語言能力都有嚴重障礙。詠寧兩歲多才學爬,四歲半才踏出她人生第一步,現時最多只會簡單說「papa」叫爸爸,但見到女兒少許進步,已教這對父母滿足。Joson說,「別人學十次,她可能要學好多次都未必做到,但最緊要自己肯接受,肯去面對。」
照顧詠寧絕不容易,因為「天使綜合症」患者很難連續睡多於四小時,夫妻二人需日夜不停照料,加上突然抽筋會威脅生命,夫婦倆早已學習急救技巧「守門口」,當然還有學習照顧方法及控制情緒。因為兩人都要工作,只好輪流照顧;即使請了家傭,但詠寧總是要爸爸抱着才找到安全感。Joe說:「由細到大,佢好黐爸爸,講嘢都係叫爸爸。」她又提到丈夫忙於工作,又要駕車到特殊學校接詠寧放學,放工後又要買餸等等,為照顧詠寧,曾經勞累至胃出血及面癱。
一家四口齊上齊落
縱使辛苦卻未曾想放棄,女兒患病後,更讓家人學會珍惜。Joe說,「即使大女患病,放假仍會帶她四出遊玩,即使可能山長水遠去到,停留一陣也好,也希望她好像平常小孩一樣,今年暑假一家人就去了沖繩旅行。」她說,每次出門都會擔心今次會不會是跟詠寧最後一次出門呢?詠寧患了此病,使她更學會知足,珍惜每次遊玩機會,一家四口齊上齊落,但從不會覺得女兒是包袱。Joson早前相約記者在數碼港平台花園拍攝,看到他們簡單單單在草地上玩耍,一家人也滿足快樂。
不過,傳統社會觀念下,Joe初時也擔心詠寧被大眾歧視,起初不敢跟家長及朋友提及詠寧病情。她表示,由於「小天使」通常會表現愉悅,容易興奮、大笑及經常拍手,不少「天使」家庭為免騷擾別人,都不敢外出。為此,他們兩夫婦希望由自身出發,希望社會能接納「小天使」,達到傷健共融,於是決定籌劃首個「天使綜合症」平台。花了三年時間籌備,Joson和Joe終在2015年成立「香港天使綜合症基金會」,以自己經歷幫助他人,並提供治療、訓練、講座與教育活動,喚起社會對這個罕有遺傳病關注。
基金會由當初孤立無援到已集結20多個「天使」家庭,更有一班社工、醫護界人士擔任顧問團隊,令一班「小天使」及其家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社會上有很多人支持他們。Joson和Joe一家人從徬徨悲觀,轉變到現時積極樂觀,由接納到推廣「天使綜合症」,Joson說「我們能走出困局,就希望可能幫到其他人,好似雪球咁愈滾愈大,將這份愛感染所有香港人,這正是『香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