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發表網購研究報告。
大公網11月7日訊(記者葉漢亮)網購存陷阱,「.hk」網址未必是在香港營運,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亦可能被轉移到第三方平台購買附加服務,一旦有問題難釐清責任,追究困難。雖網購問題多多,但消委會研究發現,港人平均十日網購一次,年消費額逾1.5萬元,而消委會今年首九個月已接獲逾2000宗網購投訴,促成立網上糾紛平台解決日增的網購紛爭。
消委會發表題為《網上消費-香港消費者態度、營商手法及法律保障》的研究報告,報告包括1010個街頭訪問、15次神秘購物經驗、訪問4個行業24間商戶等。報告顯示,受訪者每次網購平均使用790元,平均每10天網購一次,每年平均消費額達15250元,最常購買的貨品為服裝及飾物,其次為書籍及玩具。報告指出,雖然受訪者對網購的整體滿意度達98%,但對退貨機制、私隱等消費權益了解不足。
消委會檢視26個網購網頁涉及服飾、食品、化妝品及電子產品等,發現其中有網站即使以「.hk」作結尾,商戶也未必在香港營運,消費者一旦需要與海外商戶處理糾紛,成本昂貴且不便。而消費者在訂購旅遊套票等產品時,有機會在不知情下被轉移到第三方平台購買如保險附加服務,若出現問題,責任難以釐清,追究困難。
消委會又發現,網上銷售出現多種不當銷售手法,如訂購酒店房間時,會以「滴漏式」、「分拆」價格等標價手法,去誘使消費者購買產品,但有關產品或服務的總價格未包括額外費用如稅項等,亦有商戶使用具誤導成份的標籤、測試結果吸引消費者。
網購盛行,消委會過去三年,每年接獲3300至5600宗涉及網購的投訴,今年首九個月已有逾2000宗投訴。消委會建議政府引入新規例,加強監管網上銷售行,包括訂立冷靜期,讓網購消費者可在限期內取消網上交易;規定商戶必須披露身份、聯絡方法、貨品總價格、處理投訴程序等,以及建立亞洲首個網上糾紛解決平台,為跨境網購提供一個簡單、便捷的解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