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大公網9月29日訊(記者張琪)為提高私家醫院收費透明度,全港11間私家醫院由下月1日起,推行「提高私家醫院收費透明度先導計劃」。屆時要求私家主治醫生,為進行24項常見非緊急手術中任何一項手術的病人,在入院前填寫表格,並列出醫生手術費、麻醉費及醫院費用的收費預算;相關表格將由衞生署提供,並進行定期檢討。同時,私家醫院需在網頁上公布12項常見手術在醫院的實際賬單收費數據,以及主要項目的收費,包括房租、手術費等。
高永文會見傳媒時表示,先導計劃雖然未能為病人提供法律保障,但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讓病人在入院前有清晰預算。他稱,非緊急手術不僅設有醫生手術費及麻醉費等,仍有病房等級、手術時間等因素影響,醫生難以通過診斷即向病人報價,故不採用「報價」來形容收費預算資料,避免引起病人與醫生不必要誤會。
高永文又稱,病人若於手術後獲悉收費與術前預算出現極大落差時,醫院有責任向病人提供合理解釋,若病人仍不滿,可透過現有機制投訴。被問及會否對醫生提供預算與實際收費的差距設限,他認為這做法並不可行,但當局會在明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規管私營醫療機構的條例草案,及成立委員會,以設立中央投訴機制,及訂立罰則等規管細節。他強調,當局會不斷檢討有關計劃,直至相關法案通過後,計劃才由法例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