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致力增加房屋供應,但覓地建屋阻力重重,改劃土地用途、發展新市鎮等都遇上地區反對,規劃諮詢、司法覆核,甚至立法會撥款審批都被利用為阻攔發展的工具。有關注團體肯定現屆政府制定長遠房屋策略及確立十年房屋供應目標的做法,惟低估了覓地建屋的困難,建議加強溝通及透明度。
政府多管齊下增加房屋土地供應,但小至在市區發展單幢樓、大到新市鎮發展都遇上不同阻力。公屋輪候冊大排長龍,房委會被委以重任,十年提供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在立法會及公開場合都多次提到,房委會在覓地建房過程中不時遇到種種困難和阻力,包括現時大部分的用地並非「熟地」,需時改劃及進行規劃程序,更要處理地區反對聲音;部分涉及政府出資的工程,在立法會申請撥款需時;有時會遇到困難或地盤狀況複雜的用地,或者人手短缺等問題。
新界東北發展爭議更可見一斑,計劃醞釀多年都無人反對,到落實階段突被群起攻之,最終在2013年被迫大幅度修訂方案,優先發展古洞北及粉嶺北兩區,並提高發展密度,至於坪輋/打鼓嶺的發展則暫時擱置。
肯定政府長遠房策
曾任房委會委員多年、有份參與制定長遠房屋策略的公屋聯會主席王坤(圓圖)認為,重設長策會並制定十年房屋供應目標,是現屆政府最突出的成就,可以讓社會認識房屋問題,推動政府有序解決累積多年的房屋供應及土地規劃問題,但坦言政府低估了覓地建屋的困難,例如公眾諮詢未有與時並進,亦輕視了關注團體的阻力,「只是強調決心還不夠,在處理有爭議的話題,例如發展閒置土地、棕地等問題上,政府堅定的取態,所起的標誌作用更大」。他又認為,政府在處理覓地建屋、改劃土地用途等問題時,有困難就應該認「低威」,利用同理心更能贏得市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