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郭艷媚報道:全香港只剩三位能做大型工藝花燈的師傅,冒卓祺是其中一個,他昨日在饒宗頤文化館用紙和楠竹示範做傳統花燈。冒師傅形容,紙紮行業非常辛苦,一個中秋節的兔子燈籠要做六至七個小時,很少年輕人願意入行,他希望大家珍惜傳統手工藝。
盼年輕人承接手藝薪火相傳
昨日饒館主辦中秋文化嘉年華2016,饒宗頤文化館管理委員會兼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副主席黃景強在開幕禮致辭時表示,傳統花燈紮作充滿中國文化氣息,這種手藝卻面臨消失,大會邀請冒師傅做傳統花燈紮作示範,希望大家積極參與。
冒卓祺師傅用多根兩米半長有彈性的楠竹和砂紙,做一個兔子紙紮燈籠,示範給市民看。他邊做邊說,學習紙紮花燈並不難,通常學員通過三小時的一次性學習就可掌握,但要不斷練習才能真正做好。他形容,自己還是學徒時非常勤奮,對於很多問題感好奇,常常通宵達旦練習,試過連續三天不睡覺做花燈,感嘆現在很少年輕人願意進入這個工資低而且辛苦的行業,令紙紮花燈這種手工藝慢慢失傳。
冒師傅表示,香港上世紀八十年代紙紮行很多,但成本高,很多紙紮公司轉移到內地經營。隨着城市發展,九十年代香港從事紮作的人愈來愈少,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甚至內地也缺乏這個行業的人。他希望未來有更多年輕人承接這門手藝,讓紙紮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