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北快速應變部隊(QRF, NTN)前身由英殖時期的「邊境巡邏隊」演變而成,現時由一個總督察率領三個小隊,每個小隊40人,與一個機動部隊(PTU)大隊相若。郊外工作時,快速應變部隊穿着迷彩軍綠制服,市區執勤時制服與一般「藍帽子」無異,唯一分別是快速應變部隊的藍帽子警徽底部,少了俗稱「豆腐膶」的紅黃斜間帽章。
1979年至1992年期間,英軍負責在香港的陸地邊境打擊非法入境者,三個大隊每隊約120人,分別駐守沙頭角、打鼓嶺及落馬洲,另有一隊被稱為「Quick Reaction Force」的快速反應部隊作為後備大隊。80年代後期,警方以Field Patrol Detachment(FPD)安排取代英軍的邊防工作,每個機動部隊大隊需要輪流駐守邊界警區12周,以及快速反應部隊四周。
1997年回歸後,警隊檢討架構後決定將FPD與邊界警區合併,三支機動部隊大隊分別成為沙頭角分區、打鼓嶺分區及落馬洲分區的人員,餘下一支大隊則分拆,一個小隊被調派到天水圍分區尖鼻咀小隊,另外三隊於1997年12月成為一隊由新界北行動部指揮的大隊,到2000年3月31日正式成立新界北快速應變部隊。2003年因經濟不景,港府為削減開支刪去QRF一名警司及一名擔任警署警長職位,編制人數至今維持124人,比一個正常PTU大隊的170人少一個小隊,每個小隊少一名督察及一名警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