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大埔污水廠日消50噸廚餘

時間:2016-07-07 03:15:12來源:大公網

  行政長官今年初在《施政報告》提出新方法處理廚餘的計劃細節曝光。環境保護署將與渠務署合作,在大埔污水處理廠推行為期六年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將在大埔收集的廚餘,運送到大埔污水處理廠,進行初步處理,然後與污泥混合,進行共厭氧消化。環保署預計,新的廚餘處理設施可望在2018年投入服務,每日可處理最多50噸廚餘。\大公報記者 梁康然

  政府消息人士今年初透露,「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研究計劃耗資3000萬元,除了有助減低廚餘傾倒堆填區的壓力外,目標包括「轉廢為能」,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的過程中,可產生一種類似天然氣的生物氣體,成為另類可再生能源。

  樓高兩層▉涵接/銜接▉收切碎辟味

  環保署近日準備落實計劃,在提交大埔區區議會的文件指出,將在大埔污水廠側、現時是滲濾污水預先處理廠的用地(環保署擬申將土地用途改為「滲濾液預處理廠及廚餘預處理設施」)上,新建廚餘處理設施,地皮毗鄰是屈臣氏蒸餾水中心、香港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美心食品二廠等,附近有大埔工業?熟食檔。新的廚餘處理設施樓高兩層,內部設施主要有三部分,包括廚餘接收區、廚餘切碎及雜質分離系統、氣味控制及辟味系統。經處理的廚餘,將注入大埔污水處理廠的指定厭氧消化缸,進行共厭氧消化。

  環保署構思,新設施運作初期,由環保署在大埔工業村內收集廚餘,然後逐步推展至大埔區內的街市,運作初期兩、三年內,每日處理20至30噸廚餘,然後逐步提升至後期每日40至50噸最高處理量。廚餘主要由每車容量達八至十噸的大型密封缸車運送,少量廚餘會用240公升收集桶儲存及由密斗貨車運送,防止廚餘汁液滲漏在路上,也減少沿途對空氣質素影響。

  探索廚餘變沼氣技術要求

  廚餘收集車將由大利街,駛入船灣滲濾液預處理廠,若以每日運送50噸廚餘計算,大型缸車每日約需10至14來回架次,密斗貨車每日約需34至50來回架次。環保署稱,廚餘收集與運送時間多為非繁忙時段,估計該設施全面投入運作後,不會對周邊道路網絡或大埔區交通帶來負面影響。廚餘處理設施內置辟味系統及負氣壓式設計,確保氣味不會外泄。

  綠領行動高級項目主任蔡家民回覆《大公報》查詢時稱,新設施每日最多50噸的廚餘處理量,僅佔港人每日產生3640噸廚餘的1.4%,可說是九牛一毛,但試驗計劃顯示政府願意研究廚餘回收及後續處理工作。他認為,政府需積極推動垃圾分類及廚餘回收,否則再多廚餘處理設備,也是徒然。

  環保署稱,希望藉試驗計劃,探索將廚餘轉化為能源(主要為沼氣)的技術要求,當局將根據結果,制定發展路線。環境局並已提出,香港需針對廚餘設立一個約有五至六間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網絡,每日總處理量約為1300至1500公噸。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