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研重點保護80項目 非遺中心守護本土文化

時間:2016-06-19 03:15:15來源:大公網

 

  粵劇、古琴藝術、大坑舞火龍、坑口客家舞麒麟,這些香港人並不陌生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千百年來靠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口傳心授」傳承下來,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香港的文化瑰寶,更成為中國文化的標識,中國人身份的象徵。特區政府計劃今年內,選出約80個最能代表香港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重點保護。\大公報記者 孫凌奕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以荃灣三棟屋博物館為基地,昨日正式啟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活息息相關,例如用眼去欣賞的戲劇、舞蹈,用口去講的方言,可以聽到的山歌等。她希望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三棟屋博物館為落腳點,多辦展覽、講座、同樂日等活動,將香港的文化瑰寶發揚光大。

  傳承不單靠「口傳心授」

  由2006年開始,香港先後三次向國家文化部申報,成功將本地十項具高文化價值的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確定了這些項目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十個項目包括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而粵劇於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鄒興華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關於民間故事、歌謠、手工藝,靠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口傳心授」傳承下來,都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和標誌,代表了中國人的身份。在當今社會,單靠「口傳心授」使這些文化變得非常脆弱。為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留存下去,由2009年開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委託香港科技大學進行為期四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列出一個包含480個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鄒興華稱,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將於今年內完成編製首份香港代表作名錄,選出七、八十個最能代表香港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便政府加以重點保護,日後亦會從中選取部分項目繼續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昨日受邀參加啟動禮的古琴教師吳英慧說:「古琴是禮樂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國文化傳承的代表性樂器,成功申請非遺,肯定了它的地位。」她說本港現有約1000多人正在學習古琴,希望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宣傳下,能有更多人喜愛這個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樂器。

  客家文化佔重要地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落戶三棟屋,李美嫦稱,因為香港很多非遺項目都與客家文化有關,而曾是客家圍村的三棟屋,保留了很多客家的傳統特色。昨日亦是「非遺樂在三棟屋」同樂日,活動包括港式奶茶製作、茶粿製作、客家山歌對唱等,讓市民親身體驗傳統文化。曾先生帶同四歲和兩歲的子女前往參觀,希望小朋友感受傳統的建築和文化,學會珍惜和保護。曾先生透露有親戚是客家人,希望小朋友也能通過參觀了解客家文化。

相關新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