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眾志」日前舉行成立兩周年晚宴,宣布由政黨轉型為民間政治團體。毫無疑問,這是政黨發展的一大倒退,連「眾志」新任主席林朗彥都承認,青年學生看到了主張「港獨」和「自決」的人被DQ,認為跟着「眾志」不能有什麼作為。無作為還是小事,但議席是所有政黨或政治組織的生命線,唯有得到議席才能夠保持政治能量和資源,一個不能參選的政黨是沒有任何前途可言,結局只會是樹倒猢猻散。看看「社民連」表面說如何抗爭、如何反建制,但梁國雄從來不肯放棄任何參選的機會,原因就是議席,沒有議席「社民連」什麼都不是。因此,「香港眾志」由於其「自決」綱領違反基本法而不能參選,等如判處「眾志」死刑,不論黃之鋒等人如何口硬,也知道「眾志」已經走上絕路。
充當外國勢力爛頭蟀
面對不能參選的局面,「眾志」目前有兩招應對:一是表面切割,借屍還魂。推動一班骨幹退出「眾志」並轉投其他政黨及組織,希望藉着「退黨」保住他們前途。同時,「眾志」亦會繼續尋找一些如區諾軒之流的投機政客,利用其獨立身份參選,在幕後控制這些投機政客,通過這些手段保住「眾志」的政治影響力。
二是將「眾志」轉型,由政黨轉型為民間政治團體,即是說「眾志」將來也不會打出自身牌頭參選。而「眾志」也會回歸政治團體角色,主要是進行社區宣傳、招兵買馬,與反對派裏應外合。但其實「眾志」還有另一個新任務,就是充當外國勢力插手香港事務的馬前卒。
繼早前「眾志」為配合美國鷹派政客向中國施壓,呼籲美國政府修訂《香港政策法》,要求美國推出措施「懲罰」香港之後。「眾志」秘書長黃之鋒日前更率先加入由身在美國的王丹籌備成立的智庫組織「對話中國」,並擔任理事。這個智庫藉「對話」之名,行「打壓」之實,是一個名不副實的政治工具;它以推動所謂中國「民主化」、「自由化」為宗旨,其實就是一個配合外國勢力圍堵中國的平台。這個智庫的理事名單,包括項小吉、王軍濤、蘇曉康、吾爾開希等,以及「台獨」分子、「太陽花學運」的「搞手」林飛帆,再加上「香港眾志」的黃之鋒,從理事的構成可以看到,這個「對話中國」智庫徹頭徹尾是一個「反中煽獨」組織,目的是干預中國內政,並利用香港、台灣作為其反華橋頭堡。對於這樣一個明目張膽的「反中」政治組織,任何香港的政治人物都不應參與。
參選止步 與人無尤
然而,黃之鋒不但高調參與,更積極推動其成立及宣傳工作,這說明黃之鋒一方面公然勾結外國反華勢力及「台獨」勢力,企圖藉外力插手香港內部事務;另一方面也反映黃之鋒「狗急跳牆」,在香港政壇已經沒有出路,成為議員的夢想已經幻滅,於是乾脆投向反華勢力,充當其爛頭蟀。
黃之鋒由一個年輕的政治明星變成投靠外國反對勢力的小丑,其墮落正應驗了西方一句諺語:性格決定命運。黃之鋒年少得志,年紀輕輕便憑着「反國教」一役在政壇冒起,由於其學生光環,加上口才便給,很快就成為反對派一個政治新星,不但得到不少反對派支持者的讚揚,更得到外國勢力的青睞,對他大力扶持。
在非法「佔中」一役,黃之鋒的「學民思潮」與「學聯」更成為實際的指揮者,發動了一場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非法抗爭,雖然受盡社會各界譴責,但卻讓黃之鋒初次嘗到權力的滋味,令他更加目中無人,不但不將反對派政客放在眼內,更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認為應該繼續向激進、「本土自決」靠攏,才可以最大程度吸納青年支持。於是他一手結束「學民思潮」,並將其骨幹及資源轉為成立「香港眾志」,並將「眾志」定位為一個「自決」的政黨。黃之鋒以為憑着自身的光環和「自決」招牌,「眾志」將可取一眾反對派政黨而代之。
但立法會宣誓一役,人大常委會釋法重整議會秩序,「港獨派」「自決派」由於「自決」主張不符合基本法,被拒諸立法會選舉門外,最終導致「眾志」今日「興也勃焉,亡也忽焉」的結局。造成今日的局面,正是黃之鋒之流罔顧法律、一意孤行的結果。如果他們不是提倡「民主自決」,不公然挑戰基本法,有誰可以不讓他們參選?本來以他的背景,大可以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但因為黃之鋒等人的不智,漠視香港的憲制秩序,最終導致今日的結局,難道可以諉過他人嗎?然而,黃之鋒卻沒有汲取教訓,反而愈走愈偏激,現在更投「獨」謀發展,結果只會令自己更加孤立,輸得一敗塗地。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