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朋友提到即將出發到泰國旅遊,但其目的並非「食、買、玩、按摩」那麼簡單。筆者頓感大惑不解,「那去泰國幹嗎?」原來朋友計劃到當地驗身,他說優點是「快、靚、正」。
原來醫療旅遊近年在亞洲地區迅速發展,競爭亦相當激烈,旅客傾向到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等地的醫院,做身體檢查、整容手術、關節和心臟等手術,這些地方醫療水平高而且費用廉宜。
以泰國康民醫院為例,體檢價錢只是香港私營醫院的三分之一,約五小時即可完成,同日獲醫生講解報告,由於價錢便宜且設備豪華,吸引不少港人光顧。病人及其家屬衍生出其他消費不少,例如食宿、交通、手術費等收益龐大,令區內城市都對醫療旅遊這塊「肥肉」虎視眈眈。其中新加坡打造的諾維娜健康城,由至少13座建築組成,吸引不少國際連鎖酒店進駐。
內地看似未有積極發展醫療旅遊產業,但原來海南已「悄悄地起革命」。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唯一獲得國務院認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結束後,亦考察了該醫療旅遊先行區規劃館。
國務院為先行區度身訂造了含金量極高的九項優惠政策,除放寬進口醫療器械的限制,亦允許未在內地上市的新藥品及疫苗獲快速註冊、審批及使用,降低進口關稅等,至今成功吸引三萬名內地富裕人士成為會員。
香港方面,又能否容納大批醫療旅客呢?本地醫療服務給人印象是先進,與歐美接軌。若東南亞國家以便宜取勝,我們則能主打醫療水平高,能醫「奇難雜症」,因此醫療旅遊是有一定的發展機會,但在缺乏政策支援及硬件配套下,推動醫療旅遊並不容易。
加上本港公營醫療服務一向資源緊絀,床位嚴重飽和,醫療人手短缺,有時甚至連港人的基本需求亦難以滿足,何況是發展醫療旅遊市場呢?
另一方面,政府撥地建私立醫院的步伐亦十分緩慢,可見本港發展這項產業掣肘重重。若投資者認為醫療旅遊前景可期,還是留意有國策扶持的博鰲醫療相關股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