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名在港「兩院」院士寫信給國家主席習近平,表達了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習主席對此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指示並迅速部署相關工作,強調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毫不誇張地說,這一重大消息對於香港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界來說,意義絕不亞於當年鄧小平所提出「改革開放」這一戰略思想。
支持猶如「第二條東江水」
首先,這一重大政策體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不變的真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一定要有強而有力的科學技術保障,只有這樣的國家或地區才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香港高教科研方面一直礙於香港城市發展不均衡、產業單一,導致科研領域受制於整個社會的產業發展。同時又因為科研多集中於國際熱點,忽略了科研對地區發展的支撐,尤其是對國家發展有利的重大科研項目,更是無法得到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這樣不僅僅是對人才的一種浪費,更是對國家發展的一大損失。香港科學家即便有心,也受資金、行政審批等各方面制約,令才幹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習主席作出指示後,國家財政部和科學部立即發布有關開放中央財政予香港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的規定,當中包括將獲批的項目經費跨境撥付到香港的安排,這大大紓解困擾香港科研上的老大難問題,可以說是中央政府送給香港的「第二條東江水」,為整個香港的發展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其次,這一重大政策體現了科教興國、實幹興邦這一重要思想。過去香港政府在教育發展方面受到較多批評,尤其是在教育整體財政投入方面,一直被指過於保守。這屆政府上任以來在教育方面確實改革力度不小,也做了很多實事,但教育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而至,更不是一時一刻就會全部解決。這次中央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這一戰略,不僅僅回應了十九大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具體體現,更是用實際行動與港澳同胞分享國家發展成果,用實際行動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更為重要的是藉着香港這個人才、資訊、科研高地,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發展助力,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智力、科研、生產力轉化的增長極。
再次,這一重大政策體現了國家與香港血脈相連、命運與共。香港高等教育在科研水平一直處於國際前列,但以往在香港基礎科學研究、理工科研究礙於社會發展的原因,一直處於很尷尬的位置。常有人會認為香港發展上述領域華而不實,沒有實際用途。雖然香港凝聚了一批科學研究領域最優秀的專家學者,由於科研資金、科研成果轉化等原因,使得上述學科的發展常常給人後勁不足、動力不足的感覺。這是香港社會高度專業化分工與發展所帶來的弊端,從而拖慢了上述研究的發展。
這次中央政府決定在創新科技方面給予香港的支持,不僅僅是政策性的支持,更在資金方面給予有力的支持,這將積極推動相關學科發展,更是以實際行動讓香港科學家參與和融入國家發展,切實的推動香港科學家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發展項目,從而真正的讓香港人與國家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港須改變現行創科政策
當然,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香港想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光是靠科學家的一腔熱血,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重要指示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承認,香港在創科政策方面的支持仍很多不足,尤其鼓勵青年人加入科研發展方面仍然不到位,雖然近期政府也推出一系列引進創科人才進入香港的政策,但是在調動本港青年積極投身這一領域方面仍未見明顯效果。
另外,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整個香港教育體制下,對創科發展的重視程度仍然不足,特區政府尤其是教育局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筆過撥款,任由學校在這樣粗放型的政策引領;政府應建立起完善的創科發展課程體制,將創科意識早早地播種在青少年兒童的心中,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科學探索,使得未來有更多的青年人對科技發展有興趣,同時要多利用內地和香港科技人才資源,尤其是大學資源,而不是一窩蜂的「一切向錢看」。
現在老生常談的說香港不能再蹉跎歲月錯過機會,這確實給人感覺沒有太多實際意義,但是我們卻不能不說光靠中央政府開水喉的在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是不夠的,也是不能支撐香港長遠發展的,香港更需要的是自己努力務實地迎接挑戰,說來說去打鐵還需自身硬!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