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列強豈會助美制華

時間:2018-05-11 03:16:22來源:大公網

  圖:美國艾奧瓦州柯林斯鎮的生豬飼養農戶大衛在幼豬飼養棚內,大衛坦言:「我們不可能不對美中貿易摩擦升級感到焦慮。如果中國對美國出口的豬肉產品徵收25%的關稅,這意味着今年我們的利潤將是負數。」\中新社

  中美貿易摩擦再次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當前的態勢已經表明,中美貿易摩擦是表象,其背後的實質是中美之間的大國競爭。中美之間的大國競爭,領域是多維度的,包括經濟、科技、軍事、制度等等。當前,中國以匯率計算的GDP是美國的三分之二,歷史上,新興大國,包括日本等在經濟總量方面都達到過中國目前的水準,而德國甚至在經濟和軍事上超越過守成大國英國,但是最終都在大國競爭中落於下風。那麼,中國會重蹈這樣的覆轍嗎?我們認為,儘管中美之間存在着各種差距,但是美國卻很難做到有效地遏制中國。\西南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 朱斌

  中美之間的競爭,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作為守成大國的美國,很難形成一個有效地遏制中國的戰略同盟。這是因為中國與當年崛起中的美國一樣,與守成大國以外的其他強國沒有根本上的利益衝突。其他強國有動力從中美之間的較量中牟利,但卻無動力作為其中任何一方的盟國與另一方交惡。如果單靠美國一國之力,就很難對中國進行有效遏制。

  戰爭令西方國家難互信

  歷史上,試圖崛起的新興大國都與其他強國發生過高強度戰爭,這使得守成大國有機會利用其中的矛盾形成一致的政治同盟來遏制崛起大國。不論是德國、俄羅斯(蘇聯)還是日本,都與別的強國發生過高強度戰爭。德國早在普魯士時期就與法國進行過普法戰爭,受讓了法國領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英法俄等全面宣戰。俄羅斯與英國、法國、土耳其、日本都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帝國(土耳其)、英國、法國、撒丁王國(意大利境內)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與德國宣戰。1904年的日俄戰爭俄羅斯與日本大戰。而日本與俄羅斯(蘇聯)、美國都進行過大規模戰爭,並在二戰之後成為美國的附屬國。歷史上大國之間的這些戰爭,這種血與火的鑄煉形成的歷史印記與觀念偏見,長久地影響着這些國家之間的信任和判斷,使得任何一個新興大國若想單獨崛起,守成國家很容易糾集其以往的敵人形成統一的遏制聯盟。

  中國從無挑起戰爭

  這些戰爭史在相應國家人們心中落下的印記,甚至在今天都深深地影響着相關國家的行為。比如德法之間的信任是建立在德國完全放棄謀求軍事實力的基礎上。比如俄羅斯即使在實力大幅度下降的21世紀,仍然要謀求對克里米亞的吞併,重演150多年前的故伎,也引發了歐美對其深深的不信任。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在其盟國中一呼百應,在國內和國際上都沒遭遇什麼阻力。畢竟,國家由利益驅動,而利益由觀念決定,觀念則由歷史形成。

  歷史上,中國從來沒有主動挑起與強國的戰爭。中國即使參與過戰爭,也都是在自己國土或國土周邊的防衛戰爭,並不涉及對其他強國或強國勢力範圍的領土訴求。這是當今崛起中的中國與以往新興大國德國、俄羅斯(蘇聯)、日本等最大的不同。中國是一個早熟的文明體。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使然,中國早在人類農業時代就形成了技術條件所能達到的最大國界。這種極限程度的領土面積甚至經常會使中央王朝精疲力竭。因此在中國的歷史文化記憶中,並不存在對外領土擴張的衝動。西方過去幾百年經歷的國際衝突與爭端,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就已經反覆上演過,並最終以所有國家統一於同一文明與文化之下而告終結。

  這就使得中國文明有一個特點,內向殘酷性甚於外向殘酷性。中國過去幾千年的文明史當中,由內部紛爭與戰亂造成的損失與人口死亡遠遠超過單純的外國入侵造成的損失。歷史上很多時候,中國對於內部人的防範與不信任,甚至要甚於對外敵的防備。這在中國古代王朝的歷史中屢次上演。

  對華貿易份額引人垂涎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特徵也是由中國獨特的歷史所決定,因為權力集團內部人引發的紛爭和戰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痛苦更是屢見不鮮,所謂「禍起蕭牆」。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具有對內的殘酷性和對外的友善性。這種文化痕跡即使在當今時代仍然時有體現。

  正是因為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這種特質,這就使得中國與外部強國沒有深入其國民記憶的衝突與矛盾,也使得別的強國很難形成對中國的過度防備。如今,當中國作為重新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美國發生衝突時,美國以外的強國很難有動力去追隨美國的意願遏制中國。相反地,他們更有動力去填補美國退出的空白,去接手原本屬於美國的利益。這就使得美國構建遏制中國的同盟變得極其脆弱。

  歷史上,與中國處境類似的另一個強國就是美國。在美國崛起過程中,與中國有三大相似之處:其一,從未主動挑戰列強。美國從未去主動奪取過其他任何強國的核心利益。雖然在一戰和二戰中都與德國宣戰,但美國都是基於同盟國的防衛性質,而並不是主動挑起戰爭。

  其二,地理位置相似。在近代史上,中國與美國地緣位置類似,相較於處於列強爭奪中心的歐洲,中國與美國都處於類似邊緣位置,只不過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北美殖民地在脫離英國而獨立後,其領土的擴張主要來自於無主之地和列強勢力邊緣的地區,而當美國的領土打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後,美國也基本停止了領土進一步擴張的步伐。

  其三,開放主張類似。美國在崛起過程中,只是要求各國進行市場開放,「門戶開放」,對各國的主權和領土並無訴求。美國這種相對超然的地位,使得其在崛起過程中反而可以利用其他強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矛盾而實現自己的利益。比如北美獨立戰爭時期,美國曾經「連法抗英」,接受了大量來自法國的援助。美國的這些獨特之處,使得能夠避免德、俄、日的覆轍,成為迄今為止唯一崛起成功的大國。

  現如今,曾經的新興大國美國成為了守成大國,其試圖對中國的崛起進行遏制。但從歷史比較分析可以看到,由於美國不可能形成對華制裁的聯盟,其也就不可能遏制中國的崛起。再回到中美貿易摩擦,一旦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激化,美國的盟友不但不會跟進。反而會取代美國,成為中國重要的進口來源國。2017年,中國對美國進口1300億美元,出口5055億美元,順差為3755億美元。相應地,中國對歐盟進口2450億美元,出口3720億美元,順差為1270億美元,這比對美國的順差要小得多。

  歐成美科技替代市場

  從結構上來看,中國對美國進口大類主要是糧食、汽車、飛機。而其中的兩大領域,汽車與飛機同樣也是歐盟具有優勢的產業。如果中美衝突激烈化,歐洲的產品就能夠取代美國產品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美國的損失會轉移到歐盟成為歐盟的利益。

  實際上,當美國在晶片領域對中國出手時,其盟友也開始出手接收美國的利益了。如英國老牌核心晶片企業ARM已經與中資成立合資公司ARM mini China,並且ARM還將放棄對這家合資企業的控制權,中資持股51%、ARM持股49%。進一步地,新的合資公司將尋求在中國IPO,並接管ARM在中國市場的所有業務,包括授權和版稅業務。畢竟,在沒有血與火的記憶之下,誰會與錢過不去?

  雖然中國仍將經歷貿易戰的艱難時刻,中美也可能發生直接衝突,但長期來看,美國是不可能遏制中國崛起的。這是由中國的國家格局決定的,正如當年美國的國家格局決定了其能夠崛起一樣。中國正走在與當年美國類似的路上,只不過對手從英國換成了美國自己。中國會一步一步地掌握核心技術,實現產業的自主可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