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醫藥業:從製造邁向創新

時間:2018-05-02 03:16:12來源:大公網

  圖:圖為藥明生物無錫生產車間\受訪者供圖

  「我們站在風口上,迎來了生物醫藥產業的黃金時代。」在近日舉行的「太湖(馬山)生命與健康論壇」上,藥明生物(02269)首席執行官陳智勝斷言,隨着政策變革的強烈刺激和人才、資本的不斷加入,未來十年中國的創新藥將會大量湧現,從而帶動中國由醫藥製造大國向醫藥創新強國轉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詹啟敏說,中國醫藥產業要想實現彎道超車必須依靠創新。\大公報記者 賀鵬飛

  受益於龐大的市場需求,近幾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持續增長。「我國要建設成為醫學強國,還有一定的距離。」長期參與制訂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相關規劃的詹啟敏說。詹啟敏以具體數據指出,目前中國臨床使用的西藥處方當中,有95%的最早知識產權是來自國外,大型醫療裝備有90%是由國外進口。另外,在臨床標準規範指南方面,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不足5%,其中心血管領域為3.8%左右,腫瘤領域不足1%。

  藥品創新機制初步形成

  為推動醫藥產業創新,中國已經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專項規劃和刺激政策。2015年出台《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2017年出台《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企業創新的意見》,今年四月出台《關於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在最近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又單獨組建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中國藥學會理事長孫咸澤稱,中國還不是醫藥創新強國,但通過一系列的藥品監管及審評制度的改革,中國藥品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藥品創新機制已經初步形成,一些具有明顯臨床價值的新藥/創新藥通過了優先審批程序,得到了批准上市。包括國產自主研發的創新藥重組伊波拉病毒病疫苗、口服丙肝治療用新藥阿舒瑞韋軟膠囊、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甲磺酸奧希替尼片等。

  新藥去年申報數十年最勁

  孫咸澤說,中國自2008年啟動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以來,已經累計批准了24個一類新藥,中央財政投入了128億元,實現了直接經濟效益1600多億元。

  藥明生物高級副總裁李競認為,當前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非常有利於生物醫藥創新。在政府層面,生物醫藥被提高到戰略性產業高度,政府從鼓勵研究和創新新藥、加快創新藥的審評審批、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而從經濟和社會角度看,中國不斷增加的老年人口和龐大的患者群體催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大量社會資本和國際高端人才都在加速湧入中國生物醫藥市場。

  GBI Health發布的《2017年新藥審評總結》報告顯示,去年中國進口藥獲批數量達到39個,國產一類新藥申報數174個,均創下近十年之最。報告認為,中國創新藥獲批數量即將迎來井噴之年。

  「中國不僅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而且也已成為第二大醫藥研發市場。」李競提醒道,中國現有在研新藥約400個,其中上市的才十幾個,今後幾年會有大量新藥集中上市。他強調,雖然新藥的研發過程是漫長而艱苦的,但最終價值非常誘人,「中國市場有很多機會,有很多金礦等待着我們去挖掘。」

  現有在研新藥400個

  「國務院主要領導曾經兩次問過,我國什麼時候會出現產值過千億的醫藥企業?」詹啟敏透露,目前國家對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高度重視,最近剛剛啟動《國家生物技術戰略發展綱要》的編寫工作,並為此專門成立了編製工作領導小組,由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前部長萬鋼擔任組長,詹啟敏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詹啟敏說,目前中國在國家層面編制的發展戰略僅有兩個,一個是生物技術,另外一個是人工智能,可見生物技術在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被寄予厚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