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缺口擴大 覓地刻不容緩\大衛

時間:2018-04-27 03:15:43來源:大公網

  圖:葵青貨櫃碼頭鳥瞰圖 大公報攝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估計香港長遠發展用地缺口,比政府數年前預期的一千二百公頃為多。發展用地不足已到了水深火熱地步,當局須全速覓地。

  八年後缺地超逾八百公頃

  為了開拓更多發展用地、紓解房屋供應緊張問題,經過逾半年時間討論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日歸納出十八項增加土地供應的選項建議,並展開為期五個月公眾諮詢,讓市民參與這場土地供應大辯論,期望社會大眾就大規模覓地的方案達成共識,然後盡快落實執行,徹底根治長期困擾香港的土地荒頑疾。

  事實上,今年來香港住宅樓價勁升接近一成,升幅之快超乎預期,反映住宅供不應求情況嚴重,發展用地不足已到一個水深火熱地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估計香港長遠欠缺發展用地至少一千二百公頃,到二○二六年短缺的發展用地高達八百一十五公頃,其中一零八公頃為住宅用地,可見短中期缺地問題尤其嚴峻,當局全速覓地實在刻不容緩。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列出十八項選項,四項為短中期,包括棕地發展、私人新界農地、私人遊樂場用地與重置或整合康樂設施,而中長期則有六項,包括維港以外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新界開發新發展區、發展內河碼頭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至於概念性選項則有八項,包括發展內河碼頭與鄰近用地、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其他地點、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密度、現有運輸基礎設施上蓋發展、公用事業設施用地、重置葵青貨櫃碼頭、發展貨櫃碼頭上蓋及填平船灣淡水湖作新市鎮。

  土地大辯論爭取社會共識

  上述選項難免有一定爭議性,特別是惹來環保團體反對之聲。不過,在住屋需要與環境保育之間,社會大眾必須作出取捨,權衡得失。地少人多的香港,在開拓發展用地問題上,根本沒有無痛的選擇。目前公屋輪候冊人數接近三十萬,而且等待「上樓」的時間愈來愈長,目前平均約為五年。令人憂心的是,如果不盡快落實覓地方案,未來十年公營房屋用地缺口將進一步擴大,輪候公屋時間勢必進一步延長。

  及早落實增加土地供應關乎香港市民福祉與長遠經濟發展,各方就開拓土地供應宜理性討論,採取務實態度,不應為了反對而反對,與民為敵,尋求一個社會各界普遍接受的覓地方案,切莫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事實上,今年短短四個月,本港二手住宅樓價累積升幅嚇人,達到百分之九,即平均每月升幅百分之二以上,單是過去一個月,二手樓價升幅超逾百分之三,可見樓市狂態不但未見收斂,反而有變本加厲的跡象,呈現買家一窩蜂入市搶樓的情況,反映市場憂心住宅供應不足呈現長期化,樓價長升長有的預期似乎已經根深蒂固。

  若要改變樓價只升不跌的市場預期,只有大力開拓發展用地,進一步增加住宅供應,建立土地儲備庫。當市民大眾見到住宅潛在供應回歸正常化,例如返回過去平均每年落成五至六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目前盲搶樓的不正常現象將會逆轉。

  發展農地填海造地最可取

  過去多年,政府千方百計增加土地供應,奈何發展用地依然未能滿足住屋與經濟發展需要,而且不少新增住宅用地透過政府社區或綠化用地改划得來,勉強填補短中期發展用地缺口,但改劃過程存在不少變數,因而影響實際土地供應。

  因此,透過土地大辯論,有助爭取社會共識。以現時客觀環境來看,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農地與填海造地選項最為可取,分別有助增加短中期與中長期土地供應,社會大眾宜聚焦在兩選項之上進行深入討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