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貿戰生死時速30天 中國出口商在忙什麼?  

時間:2018-04-24 03:15:40來源:大公網

  圖:在中美雙方劍拔弩張之際,第一二三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春季如期舉行,歐美面孔明顯減少

新華社

  親眼看着自家的工業設備裝箱封櫃後,湖北三環鍛壓設備進出口有限公司北美銷售專員施志堅鬆了一口氣。這批貨品約在20天後運到美國東岸一座工業城市,等待簽收的是當地焦急的廠商。中美貿易戰從3月22日開始升級,美方隔三岔五地頒布「加稅」清單。作為中國製造「剛需客」,部分美國經銷商趕在加稅前下訂單,中國外貿企業也心驚肉跳,不敢怠慢。尤其是美國對於中興通訊的技術制裁,讓中方企業捏一把汗。/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圖/文)

  在這陰雲籠罩的一個月裏,中國的出口商都在忙什麼?經歷了什麼?為此,《大公報》記者專門採訪了內地超過30家來自機電、家電、工程機械、五金等外貿企業,感受他們的個中滋味,了解他們的應對之道。

  避免加稅 特急發貨

  「當時我正刷手機新聞,滑到美國要對中國產品加關稅這條消息,立馬變得警覺。」生產發動機出口的浙江萬安科技公司國際貿易部的銷售經理趙凱峰還記得,在美國公布了加稅清單的編碼當天,便跟同事分工,逐一對照公司產品的編碼號是否在列。「幸好最後虛驚一場。」驚險的24小時後,他恢復鎮定,此時開始陸續有美國客商打來越洋電話問詢。貿易戰打響第二天,他就接到了四個美國分銷商電話。

  在最近的春季廣交會,施志堅格外賣力,不是忙碌着帶外國採購商看設備、講解產品,就是敲計算器談價。短短一小時,他就談了六個客戶。「我們的產品就在加稅清單上,如果不積極一些,生意會縮水一半。」

  施志堅所在的公司生產剪板機、激光切割專業設備,去年總銷售額2.5億元人民幣,有五成訂單來自美國。他負責了十年北美市場銷售,經驗豐富。不過連月來「轟炸」還是讓他手忙腳亂。

  「加稅清單剛出,美國客戶就急着溝通,各種信息響個不停。」在外貿戰的頭30天裏,施志堅連續接下百萬美元訂單,整貨櫃產品都加急運出。「客戶希望將產品在加稅之前盡快發貨,最好六月前搞定。」施志堅說,製造業領域有兩個熱門的訂貨期,分別集中在春季在三、四月以及秋季七、八月。因此,全公司上下近期都忙着出貨,讓雙方都沒有損失。他預料上半年總體訂單會出現下滑,「希望都寄託在秋季訂單裏」。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一項調查顯示,今年對美出口的預測,58.2%的五礦化工企業預計與上年持平,僅17.3%的企業預計上升,顯示預期謹慎。

  成本上漲 價格不讓步

  「中美貿易戰打響沒多久,美國客戶就打電話來抱怨。」中聯盈廚房餐飲設備公司美國市場銷售宋羲彥說,美國進口清關是有名的條件苛刻,這下關稅要加25%,客戶預計不僅清關手續麻煩,利潤也大幅下滑,為此不禁「抓狂」。「客戶希望我們降價,大家分擔風險。但我們原料價格、人力成本都在漲,不可能再在價格上讓步。」

  不少中國出口商也稱不會降價迎合市場。美國市場佔公司外貿五成的海聯刀具,其香港負責人李凱欣並不怕美國加關稅:「我們在海外市場做過調研,當地生產的刀具售價約比中國生產的高十倍,即使增25%關稅依然有價格優勢。」至於是否擔憂東南亞、印度等後起之秀的國家會趁外貿戰來分走美國市場,她還是笑意盈盈地回答:「刀具的工序有十多種,對工廠產業鏈和加工精確度要求高。目前東南亞、印度等國家的工廠雖然廉價,但產品質量並不成熟。中國供應商地位暫時難以撼動。」

  危中有機 謀求彎道超車

  美國對中興出「殺招」,令到無「芯」的中國高科技企業一時人人自危。深圳希科普公司專門生產平板及筆記本電腦,其產品工程師曾盛嘆稱,國內芯片研發水平較低,如果美國科技制裁範圍擴散影響嚴重。

  中興通訊被制裁後,國內高精尖零配件的廠商卻浮出水面。宇球電子的研發中心總監翟篤文說:「貿易衝突會加速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國產化,將帶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崛起。」他所在的公司主要為歐美日韓大牌企業生產智能終端零配件,去年總銷售額達到8.9億元人民幣,業務每年以30%至35%的速度增長。「儘管技術過關,但國內市場一直穩定在20%左右,沒有太大變化。」

  翟篤文指出,中興、華為等企業,對國內生產商一向信任不足。迫於時勢,他們或會轉而尋找國內廠家合作。「國內不少高新科技公司其實一直有開發最尖端產品。如果華為等公司在開發過程中給廠商技術指導,國產企業會發展更快。」相對歐美等傳統科技大國,中國企業的優勢在於本土化、服務快速、溝通有效。他相信,對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而言,這是一個雙贏的機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