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表示,港交所修改規則只是一個起步,關鍵是要形成一個相互合作的生態系統 資料圖片
為保留更多高品質公司於「新三板」,內地媒體中國證券網報道,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將推出「新三板+H」模式,符合條件的企業可實現在新三板及港交所(00388)同時掛牌上市,並會於本周六(21日)與聯交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就有關消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回應,不會證實、不會評論,因為在這方面政府之間不斷有不同的商討。/大公報記者 陳詠賢 王嘉傑
新三板為中國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OTC),全名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持續經營兩年,可證明具持續經營能力便可申請上板;該板獨立於上海及深圳交易所,不等同A股上市,本身存在流動性不足,及無法與其他市場接軌的問題。 為此,過去不時都有新三板公司選擇除牌退市到其他板塊上市,故推出「新三板+H」模式保留有關公司。
利提升新三板公司品質
媒體引述內地證券業人士意見指,新措施出台,與近期部分原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選擇除牌,並轉到港股上市有關,新措施除可助新三板留住優質公司,亦有利提升新三板公司品質;新三板與H股結合亦可緩解部分公司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更能取得國際資金認可。
不過,亦有市場人士認為,真正符合香港上市條件的新三板企業數量不多,而願意試行新模式的公司將更少,故此認為措施的象徵意義或遠大於實際市場意義;亦建議有意試行新模式的新三板公司,先了解H股上市的監管要求及法規。
據知目前試點企業或在四家以內,市場預計生物科技公司有望率先試行。至於港交所亦就吸納生物科技公司而對向市場諮詢,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昨日出席論壇時表示,規則的修改只是一個起步,關鍵是要形成一個相互合作的生態系統,比如未來有很多新經濟公司,這些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需要優秀的生物科技分析師很好地評估和分析這些公司的價值。因為對於新經濟公司的評估分析所需要的技巧,可能跟原來的上市公司有差異。
巴曙松進一步解釋,生命科技企業相對傳統企業,最典型的一個特點就是絕大部分的資本支出,是在於生命科技企業60%至80%資本開支是在一二三期臨床,而處於這個時期既沒有盈利,也沒有現金流,甚至沒有業務記錄,因此這個時期最需要錢,但是按照現有的標準,又達不到上市的標準,所以上市制度改革其實就是要試圖在這些新經濟公司最需要錢的時期,讓它們上市以滿足它們對資金需求。
巴曙松:改革助新經濟融資
巴曙松強調,港交所改革是為了在香港培育把金融資源引入到新經濟公司的一個平台和機制,同時促進新經濟融資、定價機制的完善,能夠通過上市制度改革做出積極推動。同時亦希望更了解投行怎麼找好的上市公司;分析師怎麼寫出好的分析報告;怎麼能夠吸引一大批有眼光的機構投資者等等,都是在下一步規則定稿之後更值得期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