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融入大灣區 既需全局思維,亦需本地行動(一)

時間:2018-04-16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兼顧好「商」、「港」、「民」三方在大灣區內及在香港本地的利益,將能實現大灣區共贏,為香港闖出新天地

  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三個不同獨立關稅區和經濟體之間的整合,有必要需從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角度來思考。在深入考察近年逆全球化和逆區域一體化的趨勢及其根源後,筆者認為,香港融入大灣區,須從區域(「regional」)和本地(「local」)兩個視角出發,處理、協調好一系列區域與地方之間的矛盾,既需全局思維,亦須本地行動,不能失之偏頗。/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 洪雯博士

  大灣區涉及全球和區域一體化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在參考三藩市硅谷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國際著名灣區經驗的同時,更值得參考的案例恐怕是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等這些區域一體化案例。硅谷等三個國際著名灣區均位於同一經濟體內部,城市之間人、資金、信息、貨物的流通完全無障礙,是市場自發的力量推動了灣區經濟的形成;而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三個不同獨立關稅區和經濟體之間的整合,三地有不同的經濟、政治、法律體制和獨立的貨幣,需要在WTO的框架下,從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角度來思考。

  逆全球化逆區域一體化趨勢湧現

  不過,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在高歌猛進幾十年後,近期出現逆轉。美國退出TPP、重審北美自貿區條款、啟動貿易戰;英國民眾投票脫歐,目前已在脫歐過渡期;逆全球化、逆區域一體化的趨勢湧現。而香港,也在回歸二十年後,出現本土意識膨脹、社會撕裂、部分人抗拒融入國家等非常值得警惕的情況。

  我在本欄過往多篇文章中已探討過,在經濟層面,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並非有利無弊,因為全球/區域(global/regional)的利益與地方(local)的利益既存在一致的一面,又存在互相矛盾的一面;若未能處理好矛盾性的一面,將可能使某些階層、某些範圍利益受損,從而導致全球化出現逆轉。

  現實情況是,過去數十年,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在享受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好處的同時,均未能為可能出現的弊端做出充分的準備,未能處理好global/regional與local之間的關係,從而未能使得企業、國家、民眾在全球化過程中均衡受益。以美國為例,跨國公司在區域乃至全球布局資本,將產業轉移到最有利的地方,直接推動了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進程,自身利潤得到最大化,美民眾也享受了低廉的商品;但不可否認,資本全球轉移也帶來了美國本土實體經濟空心化、製造業流失、就業兩極化、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局面─這實際上便是今日美國發動貿易戰的根源所在。

  香港融入大灣區,是必然的選擇;若囿於1100平方公里、700萬人的彈丸之地,勢必坐困愁城。

  不過,在研究美國、歐洲過往的經驗和教訓、深入思考逆全球化和逆區域一體化產生的根源後,筆者認為,香港融入大灣區,必須處理、協調好一系列區域與地方之間的矛盾,不能失之偏頗。筆者嘗試梳理出了香港在戰略及具體政策層面都需妥善兼顧regional與local的七個方面,列於下表。

  港融入大灣區需顧全局本地需求

  需強調,這些矛盾並非截然對立、不可協調;若香港能從「regional」和「local」兩個視角出發,兼顧好「商」、「港」、「民」三方在大灣區內及在香港本地的利益,將能實現大灣區共贏,為香港闖出新天地。

  借用「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全球思維,地方行動)」這句話,筆者認為,香港融入大灣區,既需全局思維,亦須本地行動。

  由於篇幅所限,下篇將針對下面配表所述的七個方面,從區域與地方的視角,分別作出逐一論述。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