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改革開拓新戰線

時間:2018-03-17 03:15:36來源:大公網

  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程 實

  「凡事行,有益於理者立之,無益於理者廢之。」近日,隨着中國「兩會」的召開和政府工作報告的發布,一系列重磅改革信號接連釋放。筆者認為,不同於2017年,2018年中國改革的新突破,不僅在於對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更體現在開啟金融改革和機構改革的新戰線。

  平衡「防風險」「促改革」

  此舉標誌着改革深化由「一枝獨秀」升級為「三足鼎立」,有望深層破除制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制度障礙,多層次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人民生活福祉。

  第一,金融改革謀深化,平衡「防風險」和「促改革」。着眼於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已經顯現。

  其一,「以進固穩」防風險。

  對內而言,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有利於積極應對金融業綜合化經營的大趨勢,消除監管套利、監管重疊和監管盲區,實現穿透式監管的全覆蓋,從而穩步深化金融「去槓桿」,持續引導資金脫虛入實,引導融資需求從表外轉向表內。同時,金融監管協調的改善,有助於金融監管與財政紀律形成合力,從資金供需兩端堵住違法違規舉債的源頭,雙向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存量。

  對外而言,經過「811匯改」以來的一系列調整,人民幣匯率的企穩預期已成市場共識。以此為基礎,通過進一步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將持續推動外匯市場發展、擴大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從而有效遏制針對人民幣匯率的單邊投機行為,抵禦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對中國國家金融安全的外部衝擊。

  其二,「穩中求進」促改革。

  在中國經濟新時代,中國金融將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金融體制改革亦將引領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

  根據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筆者認為,對內而言,普惠金融業務的擴展和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化,有望充分發揮金融對要素資源的配置作用,打破鄉村振興、「雙創」企業、新經濟的融資瓶頸,優化對新興產業的激勵機制,加速中國經濟向創新驅動轉變。同時,這一轉變,將以傳統經濟的升級降低企業槓桿率,以新經濟的繁榮提高單位資本的經濟產出,最終削減中國宏觀經濟槓桿水準,從根本上消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對外而言,深化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將推動中國金融機構的綜合化經營和國際化發展,通過「引進來」,最終實現中國金融「走出去」,從而支援中國製造和中國服務的「走出去」,實現國際產能合作、「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協同發展,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第二,機構改革邁大步,加快國家治理現代化。

  無論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還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都要求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步伐。二月底,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

  向優化協同高效原則推進

  筆者認為,本輪機構改革力度或為二十年來最強,並將圍繞「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逐步推進,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撐。

  「優化就是要科學合理、權責一致」,《決定》強調,「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預示着中國新一輪的「大部制」改革已箭在弦上,問責體系也有望進一步完善。

  「協同就是要有統有分、有主有次」,在宏觀管理方面,《決定》特別提出要「構建發展規劃、財政、金融等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以及「增強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金融監管協調性」,意味着現有經濟、金融部門的責、權將相應發生重大調整。

  「高效就是要履職到位、流程通暢」,除繼續強調「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外,《決定》還提出「綜合運用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手段,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體現了「互聯網+政務」「互聯網+監管」對治理效率和透明度的提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