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消費模式的改變,面對傳統模式發展的局限性,加上大型商場搶客、網購成風等衝擊,「百貨公司」的生存越見艱難,百貨應百客的年代已告終。要打破行業寒冬,有老牌百貨公司引入中西合璧概念,力求趕走「老土」,迎進「潮物」,亦有百貨商透過加快貨品流轉,以迎合消費周期縮短的挑戰。
零售新趨勢系列之②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文)麥潤田(部分攝影)
在本港發展逾30年歷史的英資馬莎百貨(Marks & Spencer),最近決定向阿聯酋投資者出售港澳零售業務,日資百貨UNY母企FamilyMart亦傳出擬出售旗下香港零售業務,令人憂慮香港百貨公司行業的前景。
裕華:傳統工藝添西式元素
屹立本港近60年歷史的裕華國貨,其佐敦總店為自置物業,雖然免卻租金成本的一大挑戰,但面對市場競爭,該公司近年積極重塑品牌形象,例如推出「旗袍DIY」工作坊,還夥拍本地時裝設計師,為傳統旗袍引入創新元素,打造中西合璧的產品,冀擺脫昔日「百貨公司等於老土」的形象。
「李小龍當年也會逛百貨公司,時下消費者流行逛shopping mall(購物商場),逛百貨公司?太老土了吧!不過,國貨也有新式國貨的。」裕華國貨第三代傳人、董事總監余偉傑指出,過去10年零售市道好景,是自由行造就的特殊因素所致,百貨業要不革新,要不遭淘汰。
余偉傑續說,引入工藝品、藥材等國貨亦有很多學問,裕華國貨正要突出具文化底蘊的獨特定位,做到薪火相傳。
事實上,全球百貨公司面對同樣的困局,是來自大型商場充斥的挑戰。昔日百貨公司標榜售賣「百貨」,什麼貨品也一應俱全,如今的商場等同放大版的百貨公司,要品牌有品牌,要多種類有多種類。
一田百貨行政總裁黃思麗形容,以往百貨公司儼如「收租佬」,「給你位置擺放貨品銷售,但不會幫你管理貨物」。她指出,由於每個品牌也有其定位,因此經營百貨也要懂得管理客人的貨品內容,要多與供應商溝通,隨時因應市場而對貨品作出調整。
一田:更新貨品免淪補貨場
「以前五櫃貨賣兩季,現在消費模式改變了,顧客要求高,銷售周期縮短了。」黃思麗直言,銷售獨家貨品已不足以致勝,貨品多元亦是重要的一環。以零食類為例,市面上有不少售賣零售的店舖,759阿信屋、零食物語、優品360等,專攻零食愛好者。
「大家也售賣薯片,但我店今天賣梅味薯片,兩天後有新貨柚子味的。」黃思麗表示,百貨公司要不時推出新貨吸引消費者,否則只會變成消費者心目中的「補貨」場地。
她提到,未必所有貨品適合在百貨公司銷售,例如衣服類別,畢竟消費者對服裝品牌的認知度高,要選擇個別品牌可直接到相關專門店選購。不過,內衣褲、小童服飾、泳裝及小型家電等類別,由於種類較廣泛,較適合安排在百貨公司場景銷售。
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來自百貨公司的零售業銷貨價值約佔整體10%水平,單計2017年12月份,百貨公司的臨時銷貨值按年增長4.3%至50.68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