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擠水分 求質量 天津痛轉發展模式

時間:2018-01-21 10:59:56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訊(記者 趙大明 天津報道)這個周末,天津市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數據發布,經初步核算並經國家統計局評估審定,全市生產總值(GDP)18595.38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6%。這不僅是多年以來天津GDP增速最低的一年,而且也是下滑幅度超大的一年。

  濱海新區帶頭「縮水」

  同一天,天津市統計局發布的《關于天津濱海新區GDP統計口徑變化的說明》稱,此前天津濱海新區由統計口徑變化帶來的GDP變化對全市GDP數據沒有影響。「經濟增速掉下來,首先是天津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所致。」天津市統計局局長武軍定說。

  這位局長所指的是,上周,在天津濱海新區第三屆人代會四次會議上,濱海新區GDP更改統計口徑,由「註冊統計口徑」調整為「在地統計口徑」,將2016年GDP由原來的10002.31億元,調整為6654億元。「縮水」3348億元,佔比三分一。

  GDP增速長期領跑

  自2005年起,天津的GDP以濱海新區為龍頭,增速一路領跑全國,並在10年的時間里總量增長了將近5倍,創造了令人驚愕的「天津速度」。但長期以來,這些代表增速的數字及其背後的觀念、理念和統計方法一直廣受質疑。十九大后,推進高質量發展成為今後經濟工作總的基調,一場洗心革面、脫胎換骨的反思和變革也在天津大張旗鼓地展開。

  痛定思痛求轉變

  本月初,天津市委全會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在講話中指出,2018年是天津實現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生死攸關之年,必須從「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中擺脫出來,從落後的發展理念中擺脫出來,從粗放的發展方式中擺脫出來,徹底甩掉單純追求GDP增速的包袱。

  自16日起,當地官媒《天津日報》連續4天發表措辭嚴厲的評論員文章,痛批天津多年來揮之不去的「GDP崇拜」和「數字情結」、「速度情結」,稱,「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我們急需給自己注入一針『清醒劑』,不僅要有勇氣擠出經濟數據中的『水分』,更要從自我陶醉中猛醒,痛下決心、自我革命。」 要「對『虛增長』說不。捨得時間、捨得投入、捨得面子,早算賬,早清醒」。

  轉型發展見端倪

  事實上,雖然天津去年的GDP增速大幅下滑,但提質增效、轉型發展的效果已初見端倪。從2017年的細分統計數字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增長2.0%和1.0%,但第三產業不僅增長6.0%,就業人口比重也首次超過六成。這顯示出,天津長期以來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結構失衡局面正在良性轉變。在供給側改革方面,高技術(制造業)產業增加值增長10.4%,快于全市8.1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4.6%。此外,天津去年的稅收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首次達到了69.5%,比上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雖然這一比例還遠低於東南沿海省市,但已經說明天津企業的隱性負擔正在減輕,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所下降,「稅不夠,費來湊」的不良營商環境正在改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