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趁着去年鶴立全球市場的餘威,今年首個交易日飆升近600點,創下十年新高。不過,成交額1268億,跟去年高峰期的1700億相比,動力稍微差了點,顯示大市的上升特點依舊,即結構性而非全面性上升。由於年初有新資金入市,加上有年報憧憬,預計這種結構性牛市會持續到三月前後。
內地資金偏好事件輪動,在經歷了去年的大升浪後,大中價優質股的估值大多已不便宜(當然也未到高處不勝寒的階段),若估值要變得吸引,一定要替換成今年的估值。而即將到來的一季度業績預告,將為大市提供向上的基本面驅動力。昨日內房股大反彈,其實是有去年的業績支持的。問題是,去年的高增長,並不代表今年持續。投資者在選股時,仍然要留意今年的業績表現。個人相信,去年內房普遍的高增長,今年只有部分高質素的可以保持。
根據投行的統計,438家恒生綜指成份股中,有133家發布了業績預告時間。其中1月、2月、3月發布業績預告的公司分別有57、25、34家。
除了業績預告帶動大市的上升動力外,中外資金的新一年布局亦有助於港股保持人氣。以北水而言,保險資金、陸港通基金和銀行資管及私行資金均有可能增加港股的配置。去年11月及12月至今成立的陸港通基金募集資金金額達到304億元人民幣。至於外資的配置,暫時看不到向超配轉變。
此外,今年還有兩項新舉措,有助於提高港股的估值和人氣,包括下半年港交所上市制度可能出現的重大變化,以及H股全流通試點啟動。前者允許已在其他市場上市的內地新經濟公司、允許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技術發行人、允許不同投票權的新興及創新產業發行人在香港主板上市。
後者的意義不亞於2005年A股股權分置改革,當時催生了2006年的大牛市。而H股全流通之後,大股東利益變得跟流通股東一致,管理層提升股價的動機大增。
筆者對第一季港股的表現相對樂觀,不過年內定會有大波動發生。第二季度出現波動的可能性最大。作為保守的投資者,應利用第一季逢高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