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亟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周八駿

時間:2017-12-08 03:15:40來源:大公網

  最近,有兩則關於香港的信息:一是特區政府公布2016年香港貧窮人口狀況,一是香港房屋協會推出兩個樓盤接受認購的情況。

  儘管過去五年特區上屆政府以空前的努力來解決香港的貧窮問題,但是,11月17日,新一屆政府扶貧委員會公布的《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卻顯示,香港的貧窮家庭和人口,有增無減。2016年全港貧窮戶達58.2萬,貧窮人口為135.2萬,貧窮率達19.9%,分別較2015年增加7000人和0.2個百分點,人數創過去八年最高,每五個港人,就有一人貧窮。即使在計算恆常現金福利包括綜援、生果金和長者生活津貼,以及去年新推出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後,貧窮人口和貧窮率分別下降至99.6萬和14.7%,但是,仍然分別較2015年增加2.5萬人和0.4個百分點。

  12月4日,香港房屋協會公布,其推出的將軍澳翠嶺峰、屯門翠鳴臺兩個樓盤共計620個單位的認購,獲得空前熱烈的反應——累計收到94,389份申請表,超額認購約151倍。其中,白表申請多達88,312份,超額認購近284倍,佔整體申請的93%;綠表申請為6,077份,超額認購18.6倍。再進一步分析,在白表申請中,以家庭為單位申請的為31,140份,單身人士申請的為57,172份;在綠表申請中,以家庭為單位申請的為4,525份,單身人士申請的為1,552份。

  把上述兩則信息結合起來看,至少可以得出這樣幾個觀點。

  第一,現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主張以擴大「綠置居」和「白居二」來滿足較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和人士的置業需求,是切合實際的。

  第二,現屆政府需要動用更多公帑扶貧。無論出於期望管理還是講出真實情況,政務司司長和有關局長都對今後幾年香港貧窮狀況不表樂觀。而且,鑒於香港人口迅速老化,政府統計處預測2036年長者人數將增至237萬人,將佔香港總人口的31.1%,未來歷屆政府財政都面臨不斷加大扶貧支出的壓力。

  第三,特區政府興建更多公營房屋需要錢,加大扶貧力度需要錢。即使目前政府財政盈餘是豐厚的,但中長期,特區政府財政需要開源。

  第四,大量單身人士申請居屋,反映青年問題亟需綜合施策,亦即既要幫助青年解決置業問題,也要開闢社會向上流動性、幫助青年提高收入。

  扶貧以及解決較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和人士的居住問題,不只香港有,內地也有,但兩地社會制度不同,解決的辦法也不一樣。

  內地扶貧,除了各級政府動用財政支出外,相當一部分由企業、尤其國有大企業承擔。對於內地企業來說,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企業社會責任。

  內地解決較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和人士的居住問題,是借鑒香港的公營房屋制度,分為類似於香港公屋的廉租房和類似於香港居屋的經濟適用房。但是,地方政府在撥地和興建上的效率高於香港。一部分香港居民會視為內地缺乏民主而加以批評,卻不反躬自省香港的議會民主是否已被濫用?

  內地各級政府的財政處於持續赤字,但是,內地政府可動用的財源是開闊的。最近,國務院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規定從2017年開始,試行劃轉國有非上市企業10%的股權,充實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18年及以後,分批劃轉、盡快完成劃轉工作。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的大中型企業和金融機構納入劃轉範圍。中央和地方企業集團已完成公司制改革的,直接劃轉企業集團的股權;未完成的,改制後按要求劃轉企業集團的股權。

  國有資本劃轉後,一是國有資本的股權分紅由社保基金會等承接主體持有;二是社保基金會等承接主體經批准可以通過國有資本運作獲取收益;三是社保基金會等承接主體要履行三年以上禁售期義務,並應承繼原持股主體的其他限售義務。這是一項增強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的重要舉措,而且可以實現「一石三鳥」的效果──既可以使得國有企業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又可以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代際公平,還可以實現國有股權多元化持有,促進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

  香港不可能實施類似於內地的辦法。香港解決所有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的擔子,幾乎全部壓在政府肩上。這就要求特區政府務必盡快推進經濟轉型、大力拓展新產業,把經濟的餅做大做好,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為了盡可能滿足較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和人士的置業需求,特區政府不僅需要增建公營房屋,而且必須壓抑樓價。如果私人市場樓價不能明顯下調,在公營房屋售價與私人市場樓價掛鈎的背景下,政府財政用於公營房屋建造的開支必定不斷增加。而且,面對樓價不斷上漲,會有越來越多的較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和人士難以實現置業欲望。總之,特區政府加快香港產業結構調整,拓展新產業和新經濟增長點,必須同壓抑樓價相互配合。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