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參與中方「一帶一路」倡議,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若聞知此言出自安倍之口,就更不可思議了。
日前,中日兩國企業巨頭匯聚東京,參加「中日CEO峰會」,首相安倍十分罕見地現身會場致辭,更十分罕見地盛讚「一帶一路」倡議,稱雙方「可大力合作」。按其原話,中日合作滿足亞洲旺盛的基建需求,這不僅對兩國的發展,也能對亞洲人民的繁榮作出貢獻,同時,中日的互惠經濟關係不僅限於兩國之間,兩國共同參與基建開發也將有助於國際貢獻。
這已不是安倍第一次對「一帶一路」表現出好感。今年六月份,安倍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稱「一帶一路」是「具有把東洋、西洋以及在其中多樣性地區聯繫起來潛能」的構想,同樣作出了「將進行合作」的積極表態。習慣了安倍「定式思維」的媒體沒能跟上「變化」,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評價。半信半疑者,質疑其放「煙霧彈」,目的是為了在德國G20峰會上實現與中方的首腦會談。信以為真者,分析其外交「轉舵」原因及日方加入「一帶一路」錯失的良機,建言如何彌補才能迎頭趕上。
兩次積極表態,就能證明安倍已改弦易轍?其實未必!不要忽略安倍「合作」後面的「但書」。在六月份演講中,安倍在「合作」前刻意加上「若條件成熟」的限定語,並期望把「一帶一路」與TPP自由且公平的經濟圈「融合」起來,在合作中塞進了許多「私貨」。在最近講話中,安倍同樣為「一帶一路」合作設置了「前提」,即「必須使太平洋到印度洋成為自由開放的地區」,確保「公平性和透明度不可或缺」。與擺上前台的「合作」相比,安倍最想說的恐怕還是後面的「潛台詞」。
對中方「一帶一路」倡議,安倍內心可謂五味雜陳,矛盾重重。「一帶一路」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大批合作機遇被拱手相讓,日方在這一本世紀最宏大國際合作計劃中被邊緣化,自然心有不甘,對既將錯過的「末班車」充滿憂慮。同時,日方仍不肯放棄圍華、遏華的戰略,擔心參與「一帶一路」會加速中國的騰飛,令日更加被動。
安倍現在唱好「一帶一路」合作,還遠談不上什麼戰略上的轉向,本質上是戰術上的權宜之計。跟隨特朗普亞太政策起舞,將臭名昭著的「自由繁榮之弧」包裝成新的「印太戰略」,牽頭拯救已經死亡的TPP仍是安倍外交主軸。
中方與安倍已打了多年交道,深知言行不一是其本性。對安倍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安倍對「一帶一路」真實態度究竟如何,且看其下一步將如何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