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首三季內地客新造保費按年跌17%

時間:2017-11-29 22:04:19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11月29日訊(記者 邵淑芬)內地自去年第四季開始收緊內地客用銀聯卡買香港保險後,保監局亦沒有再披露內地客的保費收字。保監局終於一次過公布自去年第四季至今年第三季數據。一如市場預期,來自內地客的新造保費逐季減少,由2016年第四季的237億元,下降至2017年第三季的101億元。至於今年首三季內地客新造保費按年減少17.18%至405億元,佔總新造保費比率亦由37.2%減至28.4%。

  若單計第三季,內地客的新造保費更按年大跌46.56%至101億元。來自內地客的新造保費大跌,保監局執行董事(長期業務)許美瑩表示,除內地一系列收緊外匯措施外,人民幣今年以來走勢平穩,亦令內地客來港購買保險的誘因大減,加上壽險公司調整整體銷售策略,均是下跌的原因。

  內地收緊銀聯支付保費的渠道,主要是防止走資,而萬用險一向被市場視為走資的熱門產品。許美瑩就透露,今年第三季一次性付款的萬用險僅9億元,較2016年平均季度的41億元,大跌78%。此外,她又指出,內地訪客購買的保險產品,約95%是醫療或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例如危疾、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及年金等,僅5%為儲蓄或投資型;約99%保單為非整付保費保單,僅1%為一筆過模式支付,反映內地客是要求較長期的保障承諾,而非追求短期的投資回報。

  她透露,內地客購買醫療或保障型產品的新造保費已穩定下來,但儲蓄及投資型產品下跌趨勢仍然持續。被問到有否向內地相關部門反映,以放寬內地客來港買保險的限制時。她表示,保監局一向與內地有關機構保持溝通,但有關外匯政策非只針對保險業。

  今年首三季,本港長期業務(有效業務)保費收入上升11.6%至3254億元,長期業務新造保費收入則下跌12%至1166億元。許美瑩看好香港保險業前景,指本港保險公司靈活性一直很強,加上本港及全球均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對退休及年金產品需求大。此外,自願性醫保即將推出,對醫療產的需求亦上升,加上保險科技的發展,及一帶一路、大灣區等對航運保險等機遇,均對本港保險業有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