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PMI:企業生存者的故事

時間:2017-11-22 03:15:40來源:大公網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興業研究副總裁 魯政委

  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是反映經濟景氣程度的重要指標。但過去PMI同比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一直存在的良好一致性,在近年來卻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背離。如果我們定義加權PMI為製造業PMI與非製造業PMI的加權平均值(權重為經濟中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的比重),可以發現加權PMI同比與GDP同比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分歧。

  2017年三季度,加權PMI同比達到2.5%,顯著高於2013年三季度的0.2%。但同期GDP同比僅為6.8%,明顯低於2013年三季度的7.9%。與GDP類似,工業增加值增速水平與製造業PMI同比的絕對水平也不一致。2017年三季度,PMI同比超過了2013年三季度的水平,但同期工業增加值同比僅為6.3%,顯著低於2013年三季度的10.1%。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由於PMI基於企業調查而獲取的數據,如果企業破產將退出調查樣本,導致樣本範圍發生變化。因此,PMI實際上講述的是在經濟波動中存活下來的企業故事。

  由於缺乏企業破產數據,我們以工業企業虧損家數的同比增速來近似刻畫企業破產情況。當企業虧損家數增加時,意味着企業破產數可能也在增加。觀察歷史數據可以發現,每當企業破產潮發生後,PMI增速與工業增加值增速絕對水平的對比就會發生變化。數據顯示,工業企業虧損數量增速大致領先PMI同比與工業增加值同比之差約三個季度。

  2008年以來,中國共出現過三次企業虧損數量增速大幅上升的情況。第一次發生在次貸危機後。受次貸危機影響,工業企業虧損家數同比增速從2007年三季度的0.3%大幅上升至2009年一季度的25.6%。隨着破產企業的退出,PMI同比與工業增加值同比之間的差距發生擴大。這一差值從2008年二季度的-18.5%提高至2009年四季度的16.5%。

  第二次企業虧損高峰發生在2012年前後。工業企業虧損家數同比從2011年一季度的2.1%上升到2012年四季度的22.3%。隨後PMI同比與工業增加值同比之差從2011年四季度的-21.4%提高至2013年三季度的-7.9%。

  第三次企業虧損高峰發生在2015年前後。2015年四季度,工業企業虧損家數同比從2014年一季度的2.7%提高至31.3%。隨後PMI同比與工業增加值同比之差從2014年四季度的-9.3%上升至2016年三季度的-5.3%。

  GDP更貼宏觀變化

  如果我們將工業增加值增速替換為GDP增速,也能發現相似的現象。每當工業企業虧損家數增速大幅上升之後,隨着破產企業的逐漸退出,加權PMI同比與GDP增速同比之差就會發生抬升。這是由於GDP增速反映了整個經濟體基本面的變化,而加權PMI增速僅僅反映了在經濟波動中存活下來的企業的情況。

  也就是說,加權PMI增速與GDP增速之差的抬升,實際上反映了企業優勝劣汰的過程。這種優勝劣汰可能帶來行業集中度的提高,進而影響存活下來的企業的議價能力和利潤水平。數據顯示,加權PMI同比與GDP同比之差領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大約一個季度。這說明,當企業優勝劣汰之後,加權PMI同比的提升幅度可能超過GDP同比的提升幅度,並帶來行業集中度和利潤水平的抬升。

  這意味着,未來宏觀經濟表現和微觀經濟表現會繼續分叉。而如希望PMI能更準確地反映宏觀經濟情況,可考慮定期發布PMI樣本變化情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