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股慢牛向上 投資者得益/ 肖姚俊

時間:2017-11-20 03:15:39來源:大公網

  2017年已經接近尾聲,恒指累計漲幅超過30%。驅動股市漲跌的力量無非四個:估值、盈利、流動性(包括貨幣政策等)和宏觀經濟環境(如PMI、通脹、消費等)。這四大因素在今年同時產生了正面效應,並可能延續至2018年。

  就估值而言,儘管全球股市估值相較歷史水平都普遍偏高,但正如巴菲特所言,判斷當前股市估值的高低,還應參考全球結構性低迷的利率環境,20倍市盈率所對應的5%年化盈利收益率依然遠高於債市不足3%的收益。

  盈利方面,繼之前五年逐年下跌、跑輸發達市場後,2017年新興市場盈利終於迎來強勁反轉,無論是寬度還是深度都超乎預期。此外,從年初以來,歐洲和美國的下年盈利預期並未被大幅下修,這也是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少有的現象。

  本輪全球經濟擴張周期中的一大特點,就是市場始終瞄定了較低的通脹預期,這使得歐洲央行和美聯儲得以延續寬鬆政策,為股市提供充裕流動性。而反觀歷史,央行們從未有幸獲得這樣的「待遇」。由於通脹勢頭常常在經濟復甦早期就蠢蠢欲動,央行不得不加速收緊貨幣政策,股市估值不可避免地承壓,而這一負面影響在本輪經濟周期中顯然較小,且央行與市場的溝通變得更加充分、透明。

  最後,宏觀經濟環境十分鼓舞,不僅增長勢頭強勁,而且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也掉到了50年來的最低─也就是說,各國的經濟增長都異常的「同步」,全世界更加「俱榮俱損」。而這更高的同步性,通常意味着任一國家「掉隊」的可能性在降低。中國經濟硬着陸的風險也大大消退,而美國本輪長達八年之長的經濟擴張周期依然可能持續。

  除此之外,從港股自身來看,港股在全球各大市場中長期處於低配狀態。南下資金的穩定流入將是重要的驅動力。今年前三個季度資金流入香港呈現出每月上漲的趨勢,而這一局面短期內不會發生重大變化。相比市場瘋狂狀態下的交易量暴漲、估值倍數飆升的情況,當前穩健上漲的慢牛有利於所有的投資者。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