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關於中國區域經濟說了下列幾段話。
第一段話是在報告的第一部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指出「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
第二段話是在報告的第五部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第三段話是在報告的第十一部分「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指出:「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大灣區建設具重大使命
這三段話體現三點:第一,中央嚴格執行「一國兩制」。前兩段話都是關於內地經濟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所在區域都屬於內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涉及內地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第二,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肯定「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在這一部分,他肯定「港澳台工作取得新進展」,提及「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交流合作」,但是,沒有提這樣的交流合作已上升至「區域一體化」程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是作為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間「一國兩制」與時俱進的重大使命而被提出來的。
值得香港社會各界深思的是,儘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今年3月才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提上中央議程,但是,「粵港澳合作」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已談論多年。
於是,香港居民應當從以上三段話中領會的最重要的一點啟示,是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嚴肅問題——5年後,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上發表報告時,能否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成效顯著」作為未來5年貫徹「一國兩制」的重要成就?
香港如何不被上海超越
回顧歷史,國家發展神速,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位置經歷深刻變化。1979年12月5日,鄧小平會見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那時,香港整體經濟水平遠高於內地。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副總書記、政府副首相格拉時指出:「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達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30年到50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目標不高,但做起來可不容易。」那時,香港是內地改革開放不可或缺的一個引擎,是內地與西方世界聯繫的唯一橋樑。
展望未來,到2035年,國家將提前15年實現鄧小平在1987年提出的「第三步」目標;到本世紀中葉,中國人民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香港必須思考在國家不斷發展的進程中自己將處於怎樣的位置?是繼續保持領先?抑或被上海甚至深圳超越?
香港必須有緊迫感。10月25日,美國財經媒體CNBC網站報道,世界旅遊和旅行者協會於近日發布了「城市旅遊及影響」報告稱,全球十大增長最快的旅遊城市都在亞洲,分別是——中國的重慶、廣州、上海、北京、成都、菲律賓馬尼拉、印度德里、中國的深圳、馬來西亞吉隆坡、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中國佔了6個,而且包攬前五名;上海旅遊業的GDP以302億美元獨佔鰲頭。世界旅遊和旅行者協會預測,未來10年,亞洲城市、尤其中國城市將是旅遊業發展前沿陣地。香港旅遊業的警鐘應喚醒香港。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