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劉明康建議在大灣區盡快推行「跨境監管沙盒」大公報記者 蔡文豪攝
十九大為創新發展指明道路,粵港澳大灣區更是發展高新科技的重要場地。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中國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提出建議說,應該在大灣區盡快推進跨境監管沙箱(regulartory sandbox)計劃,明年上半年「兩會」之後是推出監管沙箱的好時機,惟現時必須開始準備工作。金管局表示,將就跨境沙盒的安排「繼續與內地監管機構保持溝通」。
大公報記者 黃裕慶
劉明康所說的「沙箱」,本港習慣稱為「沙盒」。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據他理解「並不局限於大灣區本身」,同時也為全中國繼續改革開放累積更豐富經驗。隨着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併購日趨活躍,以及中國電商加快「走出去」,對於一些大家都不熟悉的高科技和新領域,一旦失敗「有可能引發市場恐慌,甚至系統性風險」,而監管沙盒則是「很好的解決方法」。
進入沙盒機構 建議予獎勵
粵港澳地區是中國金融創新最活躍的地區,在經濟方面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其他地區相比,大灣區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下,能有香港參與的、重要的門戶樞紐,故劉明康認為在大灣區推行跨境監管沙盒「最合適,也十分有利」。
具體操作方面,他建議粵港澳三地的監管機構都加入沙盒,可以進入沙盒的金融業及金融科技機構,則涵蓋大灣區(包括港澳地區)的金融科技公司,或銀行、證券、保險這些傳統機構的跨境產品部門。
對於進入沙盒的機構,劉明康建議可提供獎勵,包括:容許擴大跨境銷售產品或服務;經驗證,在結束沙盒試驗後,可發放有限特許跨境產品與服務的牌照;合格創新人才可授予香港或深圳居住與工作簽證;一年一度項目評比與獎勵。另外,對於早期的產品開發試驗,可提供12個月時間(其他地區一般是6個月),有需要更可以延期。
至於沙盒的監管工作,劉明康提議由監管機構在香港成立「金融科技跨境監管委員會」,負責跨境監管政策、制度的制訂;另於委員會下設立監管沙盒執行委員會,下設工作組,由三地人員組成按月開會。
劉明康認為,監管沙盒是一個多贏方案。他解釋,中國內地企業可在較低成本下,在香港驗證其產品或服務,同時適應海外的法律、會計等監管制度;另方面,境外金融機構(特別是初創企業)也能以較低成本,在中國內地市場「試水溫」。對監管機構而言,也有助預防突發性、系統性風險。
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言人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說,金管局「一直與內地監管機構保持緊密合作,推動跨境金融科技發展」,例如跨境電子帳單及繳費服務、跨境電子支票服務等。此外,金管局自2016年9月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以來,不時與內地有關監管機構分享沙盒之使用情況。
金管局:與內地保持溝通
發言人續說,金管局「將繼續就跨境沙盒這安排與內地監管機構保持溝通,並尋求業界持份者的意見,以評估跨境沙盒的可行性及對促進大灣區金融科技發展的幫助」。
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查史美倫對劉明康提出的建議也表示歡迎。兩人昨日同時出席「光大控股投資年會2017」並發表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