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股王騰訊分拆出來的網絡文學平台閱文集團在港開始公開招股上市,市場反應熱烈,估計凍結資金可能高達數千億元,反映創新科技已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互聯網等新經濟股炙手可熱,成為全球投資焦點所在。為保持本港作為國際融資的地位、培育具高增長潛力的初創企業茁壯成長。當務之急是完善現有上市平台,吸納更多新經濟股份,為本港股市添加活力。
事實上,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強國,這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新希望。乘着國家發展高速快車,本港具有條件打造成為內地以至亞洲的創科融資重要平台,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全球創新中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透露,目前政府傾向做好保障投資者利益的工作,便可不需另設創新板,吸納企業創辦人只擁有少量股權也可操控整間公司的「同股不同權」架構股份上市,意味着港交所只要修訂上市規則,「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經濟股份,便可在主板市場掛牌,這樣安排有三大好處:
(一)可盡快吸納更多新經濟股份上市,食正創科熱潮。若然本港要另設立新板,便需進行公開諮詢,未免費時失事,令人憂心議而不決,白白錯失當前科創企業上市潮。二○一四年阿里巴巴「同股不同權」問題引起爭議,結果捨港在美上市,本港不單止失去千億上市大單,更影響本港股市競爭優勢。
(二)可避免重蹈創業板覆轍。市場憂心另設創新板,一如同當年港交所推出創業板,主要吸引尚未符合主板市場上市條件的科網企業,予人次等市場的形象,因而創新板未必能吸引已具盈利能力的創科企業在港上市,最終可能步上創業板後塵。
(三)為港股添加活力。港股結構以銀行金融、房地產與綜合企業等傳統經濟股份為主,行業發展成熟,難以寄望盈利有爆炸性增長。因此,這可解釋迄今恒生指數尚未重返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前的高位,而且日均成交金額維持七至八百億元,未見重大突破,與新經濟股份比重偏低有密切關係。隨着當局向「同股不同權」架構股份上市開綠燈,吸納新經濟股,本港股市可望迎來新時代。
值得留意的是,內地創新驅動發展蔚成風氣,湧現大批高增長潛力的初創企業,形成龐大上市融資需求。事實上,內地「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逾十億美元而尚未上市的初創企業)數量已急增至約六十間,包括滴滴出行、小米和陸金所等,這正是本港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好機會,本港順理成章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創科融資中心。
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支援本港創新科技發展,大方向是正確,但協助初創企業融資的金融基建也是不可或缺,期待當局在優化上市平台的工作能夠盡快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