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業內認為,未來的貨幣走勢是影響樓價的最大因素 法新社
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如果大家都同意我的看法,即過去幾年「影響樓價的最大因素其實是貨幣!」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想一想:未來的貨幣走勢如何?起碼我們應弄清楚:環球是否繼續大量量化貨幣⁉
現在西方國家無論美國或者歐洲都會強調「經濟正復甦,所以未來將透過縮表回收資金」。如果你覺得這個說法是對的,那你就被西方式的資訊所洗腦了!歐美的確是用量化貨幣去渡過了09年之後的金融海嘯,海量的資金令經濟增長(GDP Growth)及通脹率(Inflation Rate)從負數的低谷增加3%以上,但是這條數其實並未「還」?歐美是否真的有足夠的經濟增長可以放開量化貨幣的水泡?從而令縮表出現?起碼現在我不認為有,一個坐輪椅的人重新起步學行,步伐不應太快、走得也未必太遠!之前引來金融風暴的原因解決了沒有?西方量化貨幣下的有限度繁華,大家何必再仰慕?債仔說自己發咗達,真實如何仍需等着瞧吧!我們可以在縮表的過程中繼續關注其經濟進展,不可以因西方說預算其經濟有大幅增長,因而害怕縮表,這種將因果倒轉的概念是自欺欺人的。
最近聯儲局9月27日發表的報告表示,1%家庭掌握全美國近四成的財富(38.6%),而底層90%的家庭則只擁有美國22.8%的財富,貧富懸殊不單在普通人之間,更在尖子之間,其中第2至第10百分比家庭擁有全美的財富亦由2010年的40%下降至2016年的38.6%。以上數據顯示歐美的經濟不是源於一時的泡沫爆破,而是泡沫源於歐美的經濟甚至政治結構出了問題,歐美需要改革,不單只是在大市場上,甚至在政治上都要改革,這不是新鮮的事,馬克思就說過「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最起碼我們認為去到一個階段應該改革。
在改革方面,的確在社會主義是已進行了的,現在唯一有資格正式去談經濟的增長只有中國,中國雖然同樣有大量的量化貨幣,但卻有大幅度結結實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持續出現,這個GDP增長中貨幣幫助了幾多不重要,因實際經濟增長的底氣已經凌駕了歐美世界了。
未來「一帶一路」涵蓋沿線六十多個國家及44億人口,總經濟規模高達21萬億美元(約163.8萬億港元),我們看看「一帶一路」不單只在將來影響世界,如此重要的龐大工程再加上歐美的政治改革,我們不難想像到,我們將要面對更大的量化貨幣潮,我們仍然面對着資金氾濫,或者是更嚴重的資金吞吐。
1972年美國取消金本位後其實已經是量化時代,到了現在,樓價(九龍區呎價)已升了58.7倍,可見貨幣的海量程度,未來可能是一個更大的貨幣量化潮時期!買的風險大,還是不買的風險大?你懂的。
我的觀點如何或者西方國家的論點如何,誰錯誰對,其實看香港的M3變化就係可以實現掌握,更實際去做投資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