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改革科創添新投資機遇

時間:2017-10-25 03:35:22來源:大公網

  圖:分析指,未來五至十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將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新華社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做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習近平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報告明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確立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銀國際首席策略分析師 胡文洲

  目前,中國經濟保持大體平穩的增長態勢,同時經濟運行的質量與效益也有所提升。但此輪經濟企穩回升很大程度上是2015年以來新一輪貨幣寬鬆和財稅刺激的結果。中期而言,經濟仍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筆者認為,中國正面臨着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未來中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動力轉換增長,需要依賴結構化改革和科技創新。

  在資本市場方面,改革提升投資者對未來盈利增長的預期,是未來中國股市上漲的主要驅動力。科技創新有望催生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主導地位的創新型領軍企業,為投資者增加新的投資機遇。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五大投資機會。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題投資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着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着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筆者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經濟新形勢、科學判斷中國經濟發展新走向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推動經濟結構重組,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無效和低端供應,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擴大有效供應。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提出了五項主要任務,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和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優化經濟結構、改善企業效益的關鍵一招,為未來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打下了堅實基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以及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促使行業供求關係發生積極變化,對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和企業效益改善起到了關鍵作用,建議重點關注鋼鐵、煤炭、有色和水泥等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以及高端製造及產業升級等投資機會。

  (二)新興產業增長潛力巨

  報告明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筆者認為,當前的全球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未來五至十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將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目前,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作為破解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戰略突破口。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預計未來中國政府將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塑經濟增長的引擎,全力搶佔全球新一輪產業發展制高點。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投資者增加了新的投資機遇,因為未來這些新興產業中或將出現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主導地位的創新型領軍企業。行業板塊方面,5G、人工智能、芯片和新能源車等行業未來五年有望步入快速發展期。建議中長期重點關注相關行業龍頭公司。

  作為未來三至五年內最具有競爭力的通信技術,5G將滲透到實體經濟的各個層面,建議重點關注產業鏈內上游的基站升級、中游的網絡建設、下游的產品應用及終端應用場景;目前人工智能(AI)正呈現出勃勃生機,將為中國的經濟轉型注入強大動力。中國發展AI具有先天的優勢,因為中國有着全球最龐大的數據量。

  目前,AI已經在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多個垂直領域得到應用,從刷臉支付到算法優化,可以說沒有AI支撐就很難實現這些不斷的服務。同時,在教育、醫療、健康、養老、交通到製造業、物流等行業,大量的AI應用也取得一定效果。

  AI產業鏈中基礎層的芯片、傳感器,技術層的技術應用平台、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AR/VR,以及應用層的智能硬件和「AI+」等細分領域相關公司都值得重點關注;芯片行業未來成長空間巨大。目前,中國大部分芯片仍需進口,國產芯片只能滿足10%的本國市場需求,而根據《中國製造2025》規劃,2020年中國芯片內需市場自製率將達40%,2025年要進一步提高至70%。初步估算。單單是進口替代,可能將催生出千億級的產業規模來。同時,隨着未來物聯網、人工智能和5G等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芯片市場的需求有望進一步提升,而且或將會成長出一些新的產業形態。因此,從2017年到2025年,中國芯片行業規模或有望呈現10倍的增長空間。

  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具有技術優勢的國產芯片企業;新能源汽車中長期發展前景看好。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聯合公布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測算,中國2020年新能源乘用車年產量將達到200萬輛左右,因此具有新能源車生產能力的整車廠商值得重點關注。同時,隨着新能源汽車需求的增加,對於上游零部件行業也將形成利好。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來看,動力電池當屬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尤其是鋰電池行業未來將步入快速增長期,行業龍頭值得重點關注。另外,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充電樁和電池原材料等部分零部件細分領域也值得關注。

  (三)環保行業受惠美麗中國國策

  報告明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要推進綠色發展,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筆者認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的全過程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未來中國政府將推進環保一體化工作,對水、土壤、大氣等方面環保標準、資源總量進行統籌考慮。未來三至五年,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將向縱深推進,環保行業有望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據環保部規劃院測算,預計「十三五」期間環保投入將增加到每年2萬億元左右,「十三五」期間社會環保總投資有望超過17萬億元。建議重點關注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復、水體治理、節能減排、城市清潔能源替代、生態園林建設等環保領域的投資機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