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和順堂指,香港具有一批國際市場經驗的人才,對中成藥外闖有幫助\大公報記者石華攝
中醫藥走出去充滿機遇和挑戰。和順堂從深圳闖蕩香港,董事長宋鋼認為,中藥國際化的推廣不僅僅是將中藥品種實施國際化,而是需要將涉及到中藥製藥整個產業鏈以及相關配套產業實施全面國際化。而透過吸納香港中醫藥從業員及國際市場經驗人才,有助中成藥走向世界。\大公報記者 石華
中醫藥雖傳播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大部分只能在華人圈子裏使用,「中藥國際化」口號喊了多年,中藥還一直在家門口徘徊。和順堂董事長宋鋼分析,中藥配方來源於幾千年經驗積累,很難像西藥那樣解釋清楚到底是哪種化學物質在起作用。目前,和順堂在香港有200多名本地員工,70多位坐堂醫生。他認為,香港中醫藥工作人員精通中英文,知道西方國家對中藥產品准入的要求,同時也能明白中醫藥,可擔任中成藥走向世界的橋樑角色。同時,香港具有一批國際市場經驗的人才,能及時掌握國外消費者心理和產品需求,對中成藥國際市場開拓很有幫助。
港每年提供逾150名中醫師
「因此通過香港了解國際市場,讓國際市場通過香港了解內地中草藥,若是就醫論醫、就藥論藥,缺乏文化認同感,中醫藥走出去就只能永遠在路上。」宋鋼表示。
負責和順堂香港業務的孟永明透露,目前香港中醫藥行業從業人員約1.2萬人,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浸會大學三所大學提供五年全日制中醫本科學士學位課程,每年可為香港提供150多名中醫師,這與和順堂等中醫館可實現很好的對接。
內地在中藥材種植方面對重金屬、農藥殘留的控制較晚,藥品質量也是一大瓶頸,制約中藥國際化。
和順堂的精品中藥生產基地位於深圳坪山,為讓中藥精品「道地」,基地的工作人員分揀一道藥材平均過篩兩次,一次多藥材的損耗就是4%。「為了防止藥農用硫磺熏製來『保存』藥材,我們每年一次性採購18個月的用藥量,將新鮮的中藥材統一運回深圳加工、儲存。」和順堂副總裁古永輝表示。
首創終端條碼溯源系統
儲存方面,和順堂在基地內還設置一個9000平方米的超級大冰箱,將全年的溫度恆定在15攝氏度、濕度控制在60%以下。古永輝解釋,15攝氏度是所有蛀蟲的冬眠溫度,蟲與蟲卵不能繁殖;同時濕度恆定在60%以下,保證中藥材不會發霉變質。
在中國中醫藥行業,和順堂還首創了一套精品中藥終端條碼溯源系統,製藥的每個包裝袋都印有溯源條碼。「溯源信息從查詢基源、產地確認、採購加工管理、儲藏運輸,到飲片生產、庫房保存、成品檢測、條碼錄入直至成品輸出,貫穿每一個環節。」古永輝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