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粵港澳大灣區生機勃勃,是亞太地區經濟最具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圖為深圳灣「春繭」體育場\中通社
中央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今年7月1日,在習近平主席見證下,粵港澳三地政府和國家發改委簽定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此後,粵港澳三地政府完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草擬工作並上報國務院。預計國務院年內正式頒布規劃綱要,為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構建世界級城市群畫出藍圖。香港商界普遍認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香港帶來的機遇是「蘇州過後無艇搭」。但是,從過去幾個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情況看,粵港澳三地實施「一國兩制」、並屬於三個不同的關稅區,有關法律、制度會對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產生一定制約。如何突破有關制約,是大灣區建設需要解決的課題。\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柳洪
一、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四提前海,對前海的角色有較高期待
10月1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發表了2017年政府施政報告。報告雖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發展着墨不算太多,但仍四次提到前海:一次是在創新及科技目錄下,提出「為支援創科初創企業,我們除了繼續支持深圳市政府在前海和南山的青年創業基地外,正籌備推出青年共用空間計劃」;二次是在創意產業目錄下,指出「香港和深圳除了在創科的合作外,兩地設計業的合作亦極具潛力,個多月前在深圳前海展開的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三次是在建造及相關專業下,指明「乘着新的機遇,政府會繼續協助建築及相關專業在內地發展,並根據今年6月簽訂的協議(即6月28日簽署的《CEPA經濟技術合作協議》),深化香港與前海、橫琴以及南沙的合作」;四次亦是在建造及相關專業下,提及「我們會繼續與內地就專業人員資格的互認進行磋商,理順專業及執業的工作,並把前海已實行的香港管理模式推展到其他自由貿易片區」。這顯示新一屆政府對香港前海合作寄予期望。
結合前海憑藉其深港合作區、廣東省自貿區一個重要片區的優勢,在對標香港、強化與香港金融合作,以及落實《關於金融支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指導意見》(「金改30條」)的過程中,創新突破,逐步形成了前海金融的特色與優勢。筆者大膽預期,前海有望成為大灣區建設突破有關法律、制度制約的切入口。
二、前海擔當大灣區建設的切入口具有優勢
一是前海在創科方面有聯絡優勢。前海不僅有青年創業基地,發起成立「創客聯盟」、「創投聯盟」,重點引進一批前沿科技企業在前海設立產業總部,探索「總部+製造基地」、「研發+生產基地」、「創業孵化+規模化生產基地」跨區域項目合作新模式,而且是聯絡深圳創科乃至珠三角高新產業帶的一個重要平台。珠三角高新產業帶是由科技部批准的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帶之一,產業帶內有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莞、肇慶、江門3個省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珠海2個國家軟體產業基地,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12個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和1個國家級的大學科技園,有華為、騰訊等一批著名企業。
分析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可見,雖有一定篇幅提到推動大灣區內空域優化和協同發展,共同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及大灣區內旅遊市場的宣傳推廣、發展互利共贏的「一程多站」旅遊產品等,但聚焦的是創科創新。正如報告所說,特區政府正與深圳市政府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提供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園地,並透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港深合作,貫通創科產業的上、中、下游,打造大灣區的國際創科中心,為推動「再工業化」注入動力。前海的聯絡優勢可在香港貫通創科產業的上、中、下游發揮獨特作用。
二是前海在創意方面有平台優勢。前海不僅開展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而且於9月中舉辦2017全國雙創周深圳前海站暨第三屆前海深港澳青年創客營活動,力爭打造成為深港澳三地啟發創意、促進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品牌。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指出,香港創意產業極具發展潛力,2015年創意產業的名義增加價值超過570億元,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份額2.5%,就業人數超過135000人;在創意產業涵蓋的八個界別中,設計業的增長相當突出;可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推動創意產業進一步提升,例如加強設計合作,體現「深圳走出去、香港引進來」。前海可凸顯香港所需、前海所長的功能。
三是前海在金融服務方面有創新優勢。目前在前海蛇口片區註冊的金融和類金融機構超過5萬家,已集聚銀行、證券、保險等持牌金融機構200家左右。跨境人民幣業務是創新的亮點,現已實現五個「跨境」:其一,實現銀行結算帳戶(NRA)跨境人民幣貸款及跨境人民幣銀團貸款。通過跨境人民幣貸款獲得融資,資金成本下降了10%至30%。其二,跨境雙向發債。前海金控在香港發行規模10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允許50%回流境內使用。其三,跨境雙向資金池。目前已有9家跨國企業通過前海開展跨境本、外幣資金池業務。其四,跨境雙向股權投資。已有41家前海企業獲得了合格境內投資企業(QDIE)試點資格,前海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試點管理企業已達106家。其五,跨境資產轉讓。建立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提供非標金融資產跨境交易服務。
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設置前海股權交易所,建立全國首個「保險創客平台」,創建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推動港交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落戶前海,啟動建設前海深港基金小鎮等等。未來金融互聯互通會有更多突破。前海在金融方面通過對標香港、創新突破,與香港的金融合作越來越順暢。
四是前海在制度方面有接軌優勢。前海作為深港合作區、廣東省自貿區一個重要片區,在土地出讓、人才引進、稅收等方面,專門制定了對港優惠措施。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專門出讓給香港企業,真正實現港人港資港服務。前海還先後制定了香港會計師、註冊稅務師、社工、房屋經理、內地與港澳律師事務所合夥聯營試點等政策,吸引香港專業人士到前海執業從業。前海實施的這種香港管理模式,使其成為香港企業進入內地的最佳通道。
總之,施政報告強調,特區政府會積極參與推進大灣區建設,促進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香港推動產業多元化創造有利條件。如通過前海模式突破法律、制度的制約得以實現,那麼,協調粵港澳三地的港口、機場、鐵路和公路等基建項目的對接規劃和建設,擴大金融和服務業開放合作,促進生產要素、產品、技術和服務在整個大灣區內更自由流動,提供一個有利於現有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和培養新產業集群茁壯成長的生態環境可期,大灣區能夠成為港人的優質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