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昨日發布的《2017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指出,人民幣去年十月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後,越來越多央行和貨幣當局把人民幣作為其儲備資產。截至今年上半年,歐洲央行共增加等值五億歐元的人民幣外匯儲備。新加坡、俄羅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下一步,中國央行將繼續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逐步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大公報記者 彭巧容
報告引述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的季度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人民幣儲備約合845.1億美元,佔標明幣種構成外匯儲備總額1.07%。人民幣加入SDR意味着20世紀80年代以來,首次有新興市場貨幣進入SDR貨幣籃子,這有助於改善以往單純以發達國家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格局,增強SDR本身代表性和吸引力。
熊貓債累計發行近2000億
此外,人民幣加入SDR還有助於提高SDR的穩定性,提升它在國際貨幣系中的地位,增強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功能,這也進一步改善國際貨幣體系。中國也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改革紅利,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全球金融穩定、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作出積極貢獻。
隨着人民幣國際接受程度的穩步提升,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規模大幅增長。央行在專欄內介紹,截至今年七月末,熊貓債已累計發行1940.4億元,發債主體已包括境外非金融企業、金融機構、國際開發機構以及外國政府等。其中,去年八月,由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的全球首隻以SDR計價、人民幣結算的「木蘭債」債券,豐富了中國債券市場交易品種,促進中國債券市場的開放與發展,也是擴大SDR使用的標誌性事件,這對增強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具有積極意義。
逆周期調節因子成效顯著
中國央行在專欄中明確,近年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不斷完善,今年二月,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將中間價對一籃子貨幣的參考時段由報價前24小時調整前一日收盤後到報價前的15小時,避免了美元匯率日間變化在次日中間價中重複反映;今年五月,針對全球外匯市場和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變化,在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增加逆周期因子,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使中間價報價更充分地反映內地經濟運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實地體現外匯供求和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
央行稱,從運行情況看,加入逆周期調節因子的新機制有效抑制了外匯市場上的羊群效應,增強了中國宏觀經濟等基本面因素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作用,保持了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今年六月末(3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6.7744元,較上年末升值了2.4%;市場匯率收於6.7796元,較上年末升值2.51%。
展望今年人民幣國際化的情況,央行相信,人民幣國際使用範圍將進一步擴大,使用渠道將進一步拓寬。人民幣國際化將在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見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