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決了「港獨」帶來的政治問題之後,香港的最大挑戰仍是發展問題。
「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和人民幣國際化,都給香港提供了巨大的也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但是,有巨大的發展機會,不等於香港必然可抓住機會發展。關鍵是香港社會的意向,是選擇發展,抑或是守株待兔、坐吃山崩?此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特區政府的作為。
官僚思維阻礙未來發展
殖民地時代,香港最佳發展時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麥理浩當港督的時期。在此之前,貪污氾濫、政府毫無作為,只是依靠軍警強制維持政治穩定,以極有限的公共資源投入來支持社會穩定。殖民地是英國的主要海外收入來源,包括對英國外匯儲備的貢獻。麥理浩主政時改變整個殖民地頹敗之勢,才造就了八十年代香港的繁榮,也正是香港今天所懷念的獅子山下的其中一個重要時代。
對麥理浩時代的前後比較,應可看到殖民地時代靠的是來自英國的治理理念和推行手段,而不是香港本地的華人政務官、公務員工作。事實上,回歸前作為殖民地的香港有數以千計英國官員(包括歸順英籍的華人),這也是英國在港治權的最大支柱。
回歸之後,香港敗在不了解英國治港的方法,盲目迷信從殖民地承繼而來的政務官、公務員和相關體制,以為他們可替代英國殖民地政府,有效治理香港。回歸二十年證明,沒有政治上的全面監督,反而讓政務官掌權,容易使在殖民地時代已頗為嚴重的官僚主義氾濫,失去制約。且政務官缺乏治港的政策能力,也全然暴露出來。
二十年來,香港發展停滯不前並不是偶然。從曾蔭權到曾俊華,我們更看到以殖民地理財原則作理由,阻礙香港各方面應有的建設。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香港只是把部分在九十年代提出的基建項目予以執行。從基建到制度建設,香港整整停滯了二十年。現時重新着力,也至少需時一、二十年。換言之,在回歸之後,香港的發展建設浪費了三十年以上時間。其因由當然不只是一般所說的政治爭拗,立法會阻撓政府撥款只是近幾年之事,問題的核心應是香港的政務官及公務員體制。回歸這二十年,實際上是政務官治港,不是商人治港或政黨治港。
當前香港要重拾發展,決定因素是能否改變回歸以來由政務官治港的格局,以及公務員體制裏的不作為官僚主義傳統與習氣(其中當以食環署、地政署、教育局最為社會所詬病)。
檢討政策與公務員體系
改變的方法如下:
第一,加強政治監督。香港現時的立法會組成和工作能力,包括建制黨派,都似乎無力對政府作政治監督,真正的政治監督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鬥爭,或反對派所謂的對抗中央政府,而是對政府施政政策從社會大多數利益的角度作慎重評審,從香港整體發展來作審議。這屬宏觀戰略方面的監督。香港的政黨擔當不了這項工作,中央政府便不能讓之缺失。基本法規定,特區政府應向中央政府負責,中央政府在適當和關鍵時刻,便應對特區政府加以提點,以體現政治監督。
第二,加強政策討論與評議。政務官的弱點是缺乏政策創新和研究能力,特區政府也缺乏政策研究機構,與學界也少有政策研究的聯繫。香港各政黨或有智庫,但缺資金缺人才,更重要的是缺理論與國際視野。民間智庫有同樣的缺憾,可能是多了政治意識形態鬥爭的因素。或許更佳的方法是由中央政府主導,以民間組織的形式集結香港及內地(主要是珠三角、粵閩等地)研究人員,對特區政府施政,從政策層面上進行深入廣泛研究,以補足香港政學商界及特區政府政策研究能力的不足。與此同時,扎實的政策研究,更可提供給香港社會與中央政府,以便對政務官治港體制進行有效的政治監督。
第三,推動特區政府的治理和組織體系,包括整個公務員制度的研究、檢討和改革。麥理浩時代的改革距今近五十年了,時代轉變,香港也變,特區政府應再進行另一次全面的檢討與改革,以適應新時代,重拾發展。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