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淇淇(前)經老師穿針引線,跟資深粵語配音導師龍天生(後)學配音,早前在動畫《反斗車王3》參與聲演/淇淇fb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賴振雄報道:譚蘊華老師十年前憑自創30首口訣歌獲獎,後來校方為方便家長在課餘時間跟子女溫習字詞,把口訣歌製作成小冊子及動畫光碟,並收錄在學校出版的《多重弱能兒童家居治療教材套》之中,原來創意教材的「原版」,來自國際學校的中文科課堂。
「原版」來自國際學校課堂
譚老師早年在一間國際學校任教四年,負責教授中文,面對不少外籍或非華語學生,於是想出利用圖像表達中文字。她其後加入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因面對的是有特珠學習需要的學生,所以加入「口訣歌」。
「國際學校的學生反應好快,idea(意念)隨時多過我!但教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要有無比耐性,但只要看見他們重新建立信心,就好有滿足感!」由她自創的30首口訣歌,着重邊唱邊寫,例如「傘」字,口訣是「人人排隊買雨傘,巨人叫我排後面,四個小人企兩邊,兩傘到底賣幾錢?『十』蚊一把好利錢。」學生琅琅上口,容易銘記於心。
言語治療師梁偉豪回覆《大公報》查詢時稱,學習中文必須掌握「聽、講、讀、寫」,譚老師用的是「拆字解讀法」,活用於閱讀和寫字,例如「聽」字,可拆解為「耳、王、十、四、一、心」,每個字可以加入口訣,或配上故事串連,尤其應對一些抽象的字詞意思,例如「宏偉」、「廣泛」,拆字和加入故事,有助學生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