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傳媒學子們在北京同仁堂新加坡位於牛車水的分店前合照留念\大公報攝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許越、陳穎欣新加坡報道:曾是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西醫是最好」的印象根深蒂固。北京同仁堂新加坡副董事長陳立發說,新加坡在1819年開埠之初,醫療情況落後,中醫在民間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2000年,新加坡政府終通過中醫師法案,要求中醫師具備從業資格和職照。陳立發坦言:「這一法案解決了當時中醫師良莠不齊的問題。」
請人難,是北京同仁堂新加坡在當地發展的一大阻礙。北京同仁堂新加坡總經理高影君說,受到當地外勞政策限制,除了聘請內地資深中醫師外,還會聘請新加坡當地的醫師。「我們對當地醫師要求十分嚴格,需要他們接受過正規的中醫教育及到中國培訓多年,有足夠行醫經驗。」
新加坡現有三個中醫培訓機構,分別是新加坡中華醫院、新加坡大眾醫院及南洋理工大學。
高影君透露,考題主要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隨着當地對中醫的要求愈趨嚴格,合格率開始逐年降低,「過去有70%至80%的人能通過,現在已經降到50%。」
為強化中醫師的專業能力,新加坡衛生部有意在未來,把鼓勵中醫師和針灸師繼續學習和中醫自願延續教育課程(CTE),改為強制性課程,要求所有註冊中醫師,每年必須取得一定學分,才能更新執照。
陳立發認為,這意味着當地政府已經看到中醫療效和好處,希望能規範運營,「未來不能憑一紙文憑走天下,一定要不斷進修、有真材實料、有服務人民的心,學習最新、最專業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