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火車一響,黃金萬両。香港高鐵一通,14分鐘到深,48分鐘到穗──原來分別為45分鐘和兩小時。為此,政府算了一筆帳:每天平均8.4萬人次往來香港與深圳、虎門、廣州,一年下來,節省4200萬小時。2016年香港時薪中位數是65.4元,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是每年27.5億元,50年即1373億元,遠高於高鐵工程花費的844億元。
高鐵改變的不僅是交通方式,更是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是生活和工作半徑的擴大。2008年,中國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高鐵開通,出現了五萬個「雙城族」——「天津吃住、北京工作」,皆因車程由原來的三小時縮短為30分鐘,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反向的也很多:「北京吃住、天津工作」——高鐵開通之後,中央科研院所與天津的合作越來越多,半年之內優秀人才去天津工作的就增加了40%。天津人均GDP原來一直低於北京,現在已高於北京。高效的交通產生「同城效應」,令人才、市場、居住等資源實現了更有效率的分配。
如此「雙城記」可能在香港和深圳之間上演嗎?香港九龍到深圳福田、深圳北、光明城站(深圳寶安區)為14分鐘、23分鐘、30分鐘,達到「半小時生活圈」要求。根據交通應用程式moovit的數據,21%的港人每天上下班需花費兩小時。「寶安居住、香港上班」所花的時間並不多於「屯門居住、灣仔上班」。香港要發展科創,如何吸引內地高技術人才來港就業,而又不必面對住房的尷尬,「京津雙城族」的經驗或可給香港啟示。
高鐵帶來「生長軸」
廣深港高鐵亦將直接令兩地普通民眾受惠,而受惠最明顯的當屬港人,畢竟邊境管制的現狀是,港人可以隨時方便出入內地,而對內地人的限制更多。
因為高鐵,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一小時經濟圈」。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中國的「硅谷」,東莞是世界工廠,南山是國家新區,一條高鐵把它們串成一條走廊——廣深港科創走廊。廣深港高鐵,如同紐約大灣區的「128公路」,成就了美國的「東方硅谷」。廣深港高鐵,就是德國學者松巴特所說的「生長軸」——「一小時生長軸」。
「從香港到南山」等於「從中環到上水」,香港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擁有四所世界一流大學(QS世界大學排名TOP100)的香港,既是金融中心,又是科創中心。0到1是研發,在香港;1到10是孵化,在深圳;10到100是生產,在東莞。香港創業者可以北上,比如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深圳研發人可以南下,科技企業如聯想集團、大疆科技、TCL等紛紛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其研究人員甚至可以「虎門生活、香港研發」,改善眼下同城工作居住的一些窘況。
因為高鐵,地球變小了,香港變大了。港人工作和生活居住有了更多選擇。香港的腹地也可由珠三角擴大到高鐵一天往返的城市——兩小時到潮汕、梅州、清遠,三小時到湛江、桂林、郴州,四小時到長沙、南寧、廈門等。而香港到北京、上海的時間也將縮短至約八小時和七小時。
「一地兩檢」決定高鐵效益
然而,高鐵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對於市民的意義取決於「一地兩檢」。
如果「兩地兩檢」,高鐵對港人而言只是「特快直通車」,就像現在開行的廣州、上海、北京直通車。因為通關成本高昂,無法指望各地二三線城市為香港單獨設置邊檢、海關、檢疫。如果「兩地兩檢」,則「龍華居住、中環上班」、「寶安生活、灣仔工作」都成了奢望。
按照國家鐵道部的設計,到2030年,香港將與內地15個城市開辦每日共23對列車,加上中途車站,港人起碼可以坐高鐵直達100個城市。屆時,可能設置100個「內地口岸區」嗎?「一地兩檢」是香港高鐵唯一的出路。
將「一地兩檢」妖魔化為「破壞『一國兩制』」、「割地賣港」、「方便內地公安可以在香港抓人」、「模糊香港邊界」等,本質上都是「偽命題」。反對派只不過想嚇唬港人,製造政治恐慌以達到目的。
不過,這次想讓港人上當是不易的。往來於英國和法國之間的「歐洲之星」跨境高鐵率先實行「一地兩檢」已經20多年,沒有哪一個英國人或法國人指摘自己的政府「割地」「模糊邊界」。而實行了10年的深圳灣口岸也不存在任何破壞「一國兩制」的問題。至於害怕在西九龍內地口岸區「被抓」,更是無稽之談。進入內地口岸,意味着你本人心甘情願進入內地,自然要遵守內地的法律。違反內地法律的人,一定不會主動進入內地。否則,進入內地口岸區幹什麼?況且,內地那麼大,內地執法人員為什麼一定要挑選在西九龍內地口岸區抓捕違法者?
高鐵「一地兩檢」就是個民生專案,對港人生活意義深遠。每年以千萬計人次進出內地的港人可以告訴反對派,高鐵效率的意義究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