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陶玲表示,對資產管理業務領域存在的亂象,不僅要正視,更須客觀看待,並從問題導向出發完善監管 大公報記者倪巍晨攝
中國央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陶玲昨在上海表示,對資產管理業務領域存在的亂象,不僅要正視,更須客觀看待,並從問題導向出發完善監管,着手統一資管業務監管規則。未來將從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實施功能監管、堅持穿透式監管、嚴格行為監管、實施監管全覆蓋,及強化監管協調等六方面,促使資管回歸「代人理財」的本源,通過統一監管規則為資管行業擠出泡沫、消除套利、抑制槓桿,使資金真正流向實體經濟。
大公報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
陶玲在「2017年中國資產管理年會」上說,近年來資管領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亂象,具體而言有「標準之亂」、「產品形態之亂」、「管理運作之亂」、「表外擴張之亂」、「風險承擔之亂」和「市場秩序之亂」,這是央行着手統一資管業務標準規制的出發點。
央行去年末以來,一直會同有關金融監管部門積極制定統一的資管業務標準規制;另一方面,本月初央行發布了「2017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對資管行業首次做出明確態度,並提出當前資管業務領域存在的五大風險問題與六大監管方向。
對於未來監管特點,陶玲介紹,資管業務是橫跨不同行業、市場、產品的業務,「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方面,需從整體宏觀、跨周期、跨行業視角建立宏觀審慎政策工具,加強逆周期監測與調節,從而降低影子銀行、期限錯配及流動性風險,打破剛性兌付。
「落實功能監管」方面,未來將按產品功能、特性進行劃分,同類產品適用同等規則。陶玲舉例說,如將產品按募集方式分為公募和私募產品,前者面向公眾投資者,後者面向合格投資者,兩者間適用的投資範圍、信披、槓桿水平等監管規則有所不同。
各類業務設過渡期
「堅持穿透式監管」方面,陶玲說,對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需建立一套覆蓋產品的發行、資金募集、產品投向各環節的綜合統計制度,以此為基礎開展穿透式監管,藉此穿透了解產品最終投資者、穿透底層資產和槓桿水平。
陶玲續稱,「嚴格行為監管」方面,將加強對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的行為監管,「金融機構不能用理財資金,與自身關聯方進行不正當的關聯交易、利益輸送、操縱市場」;此外,還將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
陶玲強調,「實現監管全覆蓋」方面,未經批准不得開展金融業務,並把非金融機構發行、銷售、代銷理財產品的行為納入監管視野。至於「強化監管協調」方面,在制定規則過程中,將堅持積極穩妥、審慎推進,防範風險和規範行業相結合,充分考慮市場承受能力,對各類資管業務要設置合理過渡期,實施新老劃斷,「對金融創新要趨利避害,一分為二、留出空間」。
或經歷「質增量減」過程
「若標準不統一,不僅損害投資者權益,也不利於系統性風險的防範。」陶玲指出,統一的資管標準出台後,央行將會同監管部門繼續通力合作、加強協調,及時評估監管規則的有效性,並適時進行調整,「待監管有效性進一步提高後,資管行業或經歷『質增量減』過程」。
陶玲補充說,當前已有些金融機構開始運用人工智能、機器人投顧等方式嘗試管理資產業務,如何強化其中的風險隔離,防範利益衝突,防止算法同質化引致的「羊群效應」等,是擺在監管者面前的新課題。鑒於此,要在FinTech年代,開拓RegTech,提高監管科技水平,終結在風險爆發後才追究風險源的陳舊監管技術,建立應對交易複雜化和互聯網時代的監管安排。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分別為5.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和23.1萬億元;信託公司受託管理的資金信託餘額為17.5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保險資產管理計劃的規模分別為9.2萬億元、10.2萬億元、17.6萬億元、16.9萬億元、1.7萬億元。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後,各行業金融機構資管業務總規模約60多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