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補習老師彭麗明(中)提倡師徒制,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補習義助\大公報記者唐曉明攝
補習老師一向予人「只為學生求分數」的印象,彷彿德育就留給校內老師「教」。但補習老師彭麗明(Miss Lisa)卻不一樣,她嘗試突破框框,提倡師徒制,義助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補習,受惠者包括2015年文憑試狀元陳樂邦和2016年考入劍橋大學的葉卓鎌,都轉而服務其他有需要學生。彭老師最近更到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義教,教學之餘,又從德育入手,讓學生明辨是非,將教育精神薪火相傳。\大公報記者 唐曉明
師父和徒弟的關係,原來不止在武俠小說出現,也可在補習老師與學生中出現。彭麗明就是一例。「過去我義助不少低收入但有前途的學生,幫助他們取得好成績,例如2015年的全港狀元陳樂邦和2016年考進劍橋大學的葉卓鎌。這些受義助的學生,都會回饋,回來幫助年幼的學生補習其他科目。」
擺脫補習社「操卷」感覺
彭麗明從事補習工作超過十年。有別於傳統教師,她畢業於英國哈德斯菲爾大學,考取國際商業(榮譽)學士學位,及完成哈佛法學院談判課程,曾在多家大型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從事培養人才工作,其後才投身教育行業,對社會人才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她主要為學生補習英文和通識。
彭憶述,「在一個偶然下,有朋友介紹了一個學生給我,結果便逐漸踏上補習生涯。」她從教育小朋友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育英才的快樂,於是逐漸招收愈來愈多學生,後來更成為全職的補習老師。她力圖擺脫補習社予人冷冰冰的「操卷」感覺,嘗試將自己在人力資源部門的經驗用於教學上,例如商業社會講求實用,她會為學生設計個別課程,並會以新聞剪報和辯論形式,擴闊學生的思維,更能改善學生的成績,大大減低「操卷」帶來的壓力。
教學讓學生了解處世
為了讓更多小朋友得到幫助,彭麗明在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的熱心支持下,到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進行多月的義教;她從替數名成績差的初中學生補習,發現補習期間多以英語對話,及以新聞報道啟發學生思考,比過去狂做練習更為有效,而且學生在英語講話時建立起自信。
「我會設計切合生活的課程,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補習學生更可從老師或學生導師身上,了解社會運作,學懂做人處世,助學生和現實社會接軌。日操夜操,都不能直接在實際生活應用出來,應盡可能避免。」她總結道。